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壁挂炉>

爱德堡壁挂炉水压故障排除(威玛壁挂炉水压上不去是什么原因)

爱德堡壁挂炉水压故障排除(威玛壁挂炉水压上不去是什么原因)

更新时间:2022-03-19 23:45:24

安徽师范大学社团德育会成为朋辈“引路人”

30年,这盏思想之灯依然明亮

一沓用报纸衬底的“问题书”,每一页上,都贴着若干记录学生问题的小纸条。这是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珍藏多年的“宝贝”。翻开这本“书”,一届届学生不同的笔迹背后,是他们当年最关心、困惑的学习、爱情、考研等话题。

30年前,路丙辉也是画下一串串问号的学生。

当年在安师大中文系读书时,他自视为一个充满批判思维的“问题学生”。刚上大学的一个周末,他和同学想去一家电影院,却因对道路不熟悉,被困在一个巷子里走不出去。他不禁疑惑——很多同学在农村田埂边长大,但对城市、对大学一无所知。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大学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做更好的自己……

幸运的是,这些问题得到了曾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德育工作者”荣誉的钱广荣的指导。钱广荣在《人生哲理》课上鼓励学生发问,课下把学生请进资料室里阅读,让大家每周先读两本书,他再回答学生的问题。这让路丙辉深刻意识到,价值体系的建立、德行修养的塑造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

1991年,上大三的路丙辉创办了学生社团“学生德育研究会”(下称“德育会”),并任第一届社长,倡导学生探索精神空间和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德”。

2021年12月26日,德育会开始了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

为致敬这个“燃灯”不息的学生社团,学校将图书馆和教学楼间必经路上的景观亭命名为“明德亭”。上万名会员曾在这里论道明道,无数学子走向四面八方传承德育思想。

“问题书”越积越厚,与德育会一路同行的路丙辉已年过五旬,他获得了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被德育会聘为“终身指导教师”。

每年9月准时招新的德育会,已成为学校研究德育、实现青年思想引领的“金字招牌”。

350多次“漫谈”陪伴学生、解决困惑、对症下药

“青年普遍存在思想困惑,有好老师的引导,才能减少弯路。”中文系毕业后,路丙辉留校成为专职思政课教师。德育会也成为他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章,教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人生观。鉴于课堂时间有限,路丙辉在德育会开设了讲座——“做一个温暖的人”。

“一个温暖的人最主要的是精神温暖,假如没有精神温暖,即使阳光普照,也会觉得处在阴暗的角落”“一个人成熟的程度是由他们反思的深度决定的”“有人想要尝试又害怕失败,人前兴奋人后孤独”……讲座中,路丙辉极富张力地描述着大学生的状态,金句信手拈来,“丙辉语录”成了大学生中的“网红”词条。

路丙辉用“师生问答”形式,对学生遇到的思想上的“小障碍”进行精雕细琢式清理。“谈恋爱失败了,找工作受挫了,朋友相处遇麻烦了,怎么办?我们在课堂上有教学任务,不可能细聊。”他说,自己依托德育会创办思政栏目“丙辉漫谈”,让学生做主角,讲出困惑,老师“对症下药”。

去年秋天,他在线上开展“爱情离我们有多远”的主题讲座,告诉大学生:“你首先要懂得什么叫爱。爱是一种表达善的情感,是一种依赖关系,也是一种给予的能力和责任。你们要想清楚恋爱的意义,是否只是需要有个朋友陪伴,是否知道如何爱别人?”在未做预热宣传的情况下,当晚线上浏览量达2.9万人次。

30年来,“丙辉漫谈”开讲350余次。路丙辉还将漫谈搬到网上,累计回答学生问题20余万字。

“想做好德育,老师就要走到学生中间,扮演家长的角色,让学生看得见,有安全感。”30年来,路丙辉所在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全体思政课教师也一直陪伴着如满天星斗般的德育会学生。

德育接上“地气”,14个“园地”实现朋辈引领

德育研究会到底研究什么,怎样去研究?这是历届会员都会讨论的话题。创立初期,社团曾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一些与德育相关活动,作用并不明显,大家分析,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了。

“德育必须和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有些学生因为多写了几篇论文就洋洋得意,要让他们动手实践,才能发现自身不足。”为此,路丙辉和会员们从2009年开始建立“德育园地”,根据专业特点,开辟习德园、文德园、礼德园、美德园、管德园、理德园、工德园等14个德育园地,既有统一活动,又各有专属“自选”品牌活动。

“美德园”以美术专业学生为主,经常开展校园手机随手拍大赛,记者注意到,展板上还出现了校园里流浪猫狗的照片。“我们提倡爱国,首先要爱家和学校。学生随手拍下身边喜欢的场景,还包括角落里的小动物,这就是学生对学校的爱和生活情趣所在。”路丙辉感慨。

去年4月,“武德园”组织了第14季“文化苦旅”毅行活动,在赭山公园瞻仰戴安澜烈士墓,在滨江公园了解芜湖海关的历史变迁,在十里江湾公园感受城市规划,近25公里的徒步研学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对意志品质的深度磨练。此外,会员们还曾骑车环游长三角地区13个地市。

毅行活动持续开展多年,该校硕士毕业生罗庆曾经也是“文化苦旅”的受益者。他还记得,2013年10月左右,自己有了一些“状况”:心思浮躁,看不下去书。他怀疑是不是患上了“毕业综合征”。

在德育会影响下,他和另外8名同学组成一支旅行队,为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学印记·文化之旅”。他们从芜湖市区的雕塑公园出发,先后经过“长江二十四矶之首”的板子矶、“铜都”铜陵市等文化富集之地,最终到达池州九华山,徒步完成全程200余公里。正是这段旅程让他重新开始思考人生,校准方向。

在“理德园”,同学们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开展“走近科学”科技文化节、“创新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在“工德园”开展“社区科技服务站”科普活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学生在“爱德园”慰问抗战老兵、退休教师……活动由会员根据兴趣自创,凭借活动“引流”,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效果都能看到成效。

“漫谈手”演讲比赛是“论德园”连续14年面向新生开展的教育实践。赛程历时3个月,由会员自行组织。

李宏林曾是个腼腆内向的男生,连加入德育会也是通过递小纸条的方式完成的。2009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李宏林和同学伍兵一起报名演讲比赛。

俩人平日里连做自我介绍都费劲,第一次站上舞台,心里更是忐忑。因比赛不限主题,指导老师有意引导二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故事。两个人相互督促,各自拟稿,再互相说给对方听,磨了两周左右,才勉强完成比赛。

李宏林至今记得,当年自己演讲的内容是两次高考失利带来的打击和复读所受的压力。虽然名次不佳,但下台后,伍兵一个结实的拥抱和那句“兄弟,大学共同加油”给了他无尽感动和勇气。

“德育会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思政类学生社团以教师宣讲和理论学习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教师指导、学生中心的运作方式。对学生的德育不是说教,而是让他们互相影响、交流意见、参与活动、自我管理,实现朋辈教育和相互引领的良好氛围。”安徽师大团委书记汪凯总结道。

三十年薪火相传,走出一代代“燃灯者”

“生活要有情趣、学习要有进步、工作要有成绩、为人要有爱心、一生要有作为。”一张泛黄的德育会会员证上,刻印着德育会始终倡导的个人修养方向。30年来,这句话影响了一代代人,他们因此把德育作为自己的事业和志向。

30年前,安师大外语系学生吴小法觉得“自己是专科生,存在感低,自卑与迷茫在心头挥之不去”。

有一天,看到墙上张贴着德育会 “我的人生观格言”征稿启事,就试着投了一篇格言。再过几天,他看到了德育会招新启事,于是写下申请书,夜晚偷偷放到信箱。一周后的一天晚上,还是学生的路丙辉来到吴小法的宿舍,邀请他加入德育会。

黄山市休宁县海阳一小的吴军老师是安徽省张海迪式的好青年。1991年,路丙辉邀请吴军给德育研究会作报告,路丙辉和吴小法共同展开一幅字卷赠予吴军老师。那一刻,字卷上“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深深印入吴小法的脑海。

在德育会,吴小法积极参加活动,因此点燃的自信与激情,也蔓延到学习与工作中。两年学业生涯,他最为自豪的是,学校广播站不时会蹦出一句:“外语系吴小法报道”。久而久之,大家耳熟了“吴小法”三个字。毕业前夕,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3年7月,吴小法回到家乡枞阳县的一所农村中学工作。他将德育会的所学运用于工作中,筹建学校广播站,成立文学社,编辑校刊《白中学子》。参加工作3年后,他主持学校团委工作,现任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还先后担任《英语周报》《学英语》等多家英语报刊特约编辑、教研员。

如果说德育会是一个代际传承的舞台,路丙辉和同事们就是照亮这方舞台的“燃灯者”。

李宏林回忆,自己大三开学后,路丙辉请他喝茶,问他毕业后有没有什么打算。他被问懵了,看了看脚下,停顿了一会,小声答道:“应该是回县城,爸妈在银行上班,到时候我也考个银行什么的。”

路老师温和地说:“不要着急作决定,你可以结合在德育会的活动经历,思考一下什么事情对你最有触动,相信你能找到有意义的事”。

李宏林作了一次深刻自省,他想起老师说过“要做一个温暖的人”,此后逐渐明确了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方向。硕士毕业后,他走上了高校学生管理岗位。

李宏林的同学伍兵组织参与了更多社团活动,2010年当上了德育会副会长。2016年从安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校担任辅导员,指导学生在挑战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多次获奖,后来获安徽省优秀辅导员称号。

80后曹克亮曾是路丙辉担任辅导员时的学生,成绩落后、桀骜不驯,对老师的期待就是“不要管我”。

路丙辉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顽劣的背后是过人的聪明,如果放任不管,就是教师失职。”他把曹克亮带进德育会,只要有空,就找他聊理想。终于,曹克亮在一次次畅聊中找到了奋斗目标,在“武德园”一次次远足中认识到目标的价值。

本科快毕业时,曹克亮突然找到路丙辉:“老师,我准备考研!”这让路丙辉差点儿掉下眼泪。研究生毕业后,曹克亮成为中国计量大学思政课教师。他模仿“丙辉漫谈”开设“克亮漫谈”,在学生中发起“克亮暴走”。他多次自豪地说,“所有探索都是为了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

30年薪火相传,这里走出一代代“燃灯者”。德育会第二届会长张贺京的儿子张奎文选择考父亲的母校,后来成为德育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德育会理事长孔读云成为南京市三江学院“最受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第十七届会员卢力成为安徽肥东圣泉中学道德与法治组年级组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传递思政教育的“隐性价值”

当年刚入学时,95后思政教育专业学生周明鹏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觉得思政课与自己没多大关联,不接受“理论灌输”,依然能过得“潇洒”,他将空闲时间用来睡觉、游戏,报名了3个兴趣社团也基本没去过。一个冬夜,他和一位同学路过丙辉漫谈的教室,看到学生特别多,没人玩手机,就好奇地走了进去。

台上,路丙辉结合历史事实,妙语连珠地谈起大学生怎么做时代的弄潮儿,周明鹏听得入了神。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如此碌碌无为。最终改变他的是德育会的相声小品大赛等活动,一次次筹备和讨论中,他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寝室关系等小事都可以和德育活动结合。他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背书考试,而是将大道理在生活中外化于行,慢慢改变人的品格”。

后来,周明鹏担任德育会第27届会长,目前在一所高校担任教师,继续秉承当年路丙辉传授的“用能力说服人,用思想带动人,用感情联络人”的育人思路。

“不是学生不需要思政课,而是不需要枯燥的、照本宣科的思政课,德育会的教学思路也沿用至课堂。思政教育不是开热闹的讲座,也不是束之高阁的空谈,而是引导学生改变自己、找到人生目标。思政课上,学生愿意把头抬起来,人生路上才能走得稳。”路丙辉记得,自己刚上思政课时,学生们从后门进来抢着坐后排。后来,他再上课时,后门一直敞开,却没有一个学生“溜课”。

90后教师张春光于2017年起担任德育会指导教师。他曾协助路丙辉将爱国等10个话题细化成不同的小话题,录制了100集900分钟的思政视频课,成为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教材。

他会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一对一帮学生解决困惑。一位经常参加德育会活动的女生曾找到张春光吐露烦恼——她深陷感情困惑,甚至因此抑郁、挂科。

张春光一面安抚学生,一面让同在学校任教的妻子加了女生微信,将其请到家里吃饭。第一次来家时,女生哭得稀里哗啦,什么话也不说。张春光和妻子经常帮她分析友情和爱情的区别,还带她参加德育会的活动和讲座。经过两个多月引导,女生最终放下思想包袱,学习成绩也有提升。她毕业后,张春光也在一直关注、鼓励她的职业发展。

如果说专业课教育是解决学生“为学”的问题,让孩子们掌握知识技能,那么思政教育则是解决学生“为事为人”的问题。

“满足青年学子的需求,解决困扰、迷茫,这些和思政教育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张春光说,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破题课堂上无法解决却又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教会他们与人相处的方法,埋下价值修养的种子,才是思政教育的隐性价值所在。

记者采访德育会的指导教师时得到这样一种观点:隐性思政教育并非只关注宏大叙事,也不是采取直接、公开的教育形式,而是不大张旗鼓、不贴标签,通过间接、隐藏、浸润的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悦纳教育的内容和价值。

“学生普遍缺乏生活阅历,对大道理的理解不透彻。因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正是社团30多年的育人目标和效果。”张春光说,德育会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举例讲故事、答疑解惑、情景演绎等隐性的方式和载体,对学生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塑形和“剪裁修饰”。

“站稳站好思政课讲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德育浸润学习生活实践,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三个重要渠道,德育会有效地将这三个渠道打通、融合,打造出传递思政教育显性和隐性价值的窗口。这对学生‘拔节孕穗期’的思想引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栽培和雕琢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朝荣说。

(通讯员田超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视频 张雨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