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陈晓卿也没逃过被迫推着前进的宿命。作为《舌尖上的中国 1、2》的总导演,眼看着互联网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他终于也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中来。
“敬告:卡片上的人即日起从央视离职,有给他寄好吃的,别再寄到光华路了,谢谢。”去年10月23日,陈晓卿在朋友圈发文,正式宣布告别央视。
离职后的陈晓卿带着《舌尖上的中国 1、2》的原班人马创立了北京稻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并得到了腾讯的投资。
10月28日,陈晓卿团队的互联网首秀《风味人间》正式开播,根据数据显示,这档节目上线3小时便达到上亿的播放量,豆瓣评分高达9.3分。
节目播放量和口碑爆棚,也不知道这是陈晓卿效应的又一次成功,还是“吃货”观众们的胜利。
一、9.3分的《风味人间》,靠什么俘获人心
和《舌尖上的中国》主打故乡的概念不同,陈晓卿这次把视野从中国拓展到了世界,《风味人间》的主题也延伸成了“人与地的故事”。
陈晓卿团队的拍摄足迹遍布中国、法国、西班牙、越南、摩洛哥、秘鲁、埃塞俄比亚、伊朗……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风味人间》整部纪录片中,中国内容占70%,国外内容占到30%,7集正片 1集花絮,按照国际纪录片的的标配设置,每集时长50分钟。
在已经播出的《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这三期内容里,中外的美食往往交替出现,杂糅在一集里。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虽各有风情,但又因为美食找到联结,最终勾勒出“环球同此凉热”的文化共性。
从安徽南屏村的火腿到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从江苏太湖的大闸蟹到荷兰艾瑟尔湖的毛脚蟹……有人戏称,这部纪录片其实讲的是“舌尖上的世界”。
大家之所以这么说,也正是因为它带着深深的《舌尖》系列的烙印:陈晓卿任总导演、李立宏任解说、阿鲲任配乐,《风味人间》的画面延续之前的精美风格,加上这次的超微摄影、显微摄影、CG特效再现等新技术,都给观众造成了一定的视觉冲击。
蟹油浸润膏黄,只添加盐与少量鱼露辅佐,加姜丝、香醋,趁热,一时异香满口……一碗秃黄油拌饭,隔着屏幕馋倒了一大批网友。
一时间,话题“风味人间看饿了”被送上微博热搜。
二、一期节目,淘宝同款美食销量暴涨三倍
在制作秃黄油拌饭的镜头播出后,秃黄油瞬间成为淘宝爆款。在淘宝上输入“秃黄油”,就能看到许多同款产品,并且很多店铺的销量还不错。
强大的带货能力,是美食类纪录片相比其他垂类的一个优势。
在《风味人间》上线还不到24小时,淘宝上就有很多店铺更新了文案,将商品名带上了“风味人间同款”。淘宝上一家卖秃黄油的商家说,节目播出之后,店铺的销量就暴增了三倍。
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秃黄油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节目播出后有的涨到了400 块一瓶,而且没有现货。
除此之外,片中出现的巴楚蘑菇、龙须笋、熏马肠、火腿等由于容易储存、运输便利,也在淘宝上热卖。在淘宝输入“风味人间”,就会跳出上百款商品。
其中销量、数量最高的,就是”秃黄油“,由于这款下饭神器太火爆,甚至有人调侃称老干妈要凉……
美食节目的带货能力其实之前就被验证过。同样是陈晓卿团队打造的《舌尖1》,播出后便带火了螺蛳粉、松茸、酸笋等一些地方特色美食,甚至金华火腿、青稞酒这样的食物品牌在节目的带动下品牌股价都有所上涨。
在网上,根据纪录片购买相关食材的粉丝,一周内就涌现了近600万人。
曾经百度搜索指数为0、在《舌尖2》里播出后就卖出1000件的雷山鱼酱,也成了淘宝热销商品。另外开化青蛳、贵州香菇牛肉等,以及被西贝600万买断的张爷爷手工空心挂面,也在吃货们的“跟风”下,顺势而起。
除了食材,有许多餐饮品牌也依靠在《舌尖》里几秒的镜头,就一夜走红。
就连评分暴跌的《舌尖3》,也让章丘铁锅卖到脱销,在电商渠道的销量同比增长了近6000倍。现在在某宝上搜索铁锅,还能看到其销量排在第五,月销量上万件。
正如化妆品之于女性,数码产品之于男性,在激发用户购买热情的能力上,美食对男性女性有着同等的诱惑力。一边看片一边下单,成为互联网受众的一大特征,强大的带货能力,也是如今头部美食垂直内容的共同能力。
三、美食内容创业兴起,李子柒等网红博主迎来春天?
内容带货,不仅仅只在传统的美食纪录片中,随着各种互联网平台兴起,美食类的内容也在不断更迭。
最近这几年,在美食垂直领域,大批短视频创作者涌现,他们作品风格大多以短、平、快为主,迎合了特定的都市受众群体喜爱。在网络上,他们有固定的粉丝受众,借助自身的IP和流量,做起了电商生意。
说到美食博主创业,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的是古风美食博主李子柒。在百度百科上,李子柒的介绍是“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这个来自四川深山的姑娘在微博上有将近1500万粉丝。
2016年3月,也就是papi酱爆火的同时,李子柒开始在微博发布古风美食视频。她的视频多以田园乡村为背景,发布的多是自己烹饪的美食。不过这些视频一直都不温不火,直到2017年,她才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此后李子柒发布的视频一直保持稳定的流量,在美拍上的单支视频播放量基本在 500 万以上,公众号也能保持十万加的阅读量。虽然自带流量优势,不过李子柒的品牌IP在前期并没有进行商业开发。直到今年8月,李子柒才宣布自己的天猫店铺正式开业,开始入局电商。
她的店铺上线6天,店铺销售量破15万、销售额破千万,在美食电商界创下令人羡慕的成绩。除了通过短视频内容推广自制产品,与故宫联合打造辣酱品牌,也成为李子柒的一条商业变现路径。
日食记是常常被拿来和李子柒对比的另一美食IP。2013年12月,日食记创始人姜老刀上传了第一期视频节目“制作圣诞姜饼人”,在优酷和微博上获得了强烈反响,2014年,他转型运营 “日食记” 品牌系列短视频。
有数据统计,如今日食记全网粉丝超过 3500 万,集均播放量 2000 万,成为头部的美食IP。姜老刀和酥饼(一人一猫)也因为担任《日食记》主角,早早走上网红之路。相比李子柒,《日食记》也走简约路线,但是更偏文艺、治愈。
创始人姜老刀接受采访时透露,《日食记》的变现方式有电商业务和广告业务两种,主要销售平台是淘宝和微信小程序。除了线上,今年10月底,《日食记》的首家线下实体店也正式开业。
这几年看似风光的美食短视频,背后的入局者们却面对着重重困境。虽然备受用户追捧,但是他们在变现方面仍然面临许多困境。
对于美食博主来说,受个人品牌风格限制,往往吸引来的受众都是同一类型,目标用户更精准,要影响到圈外的人,需要更大的运营成本。
另外对于创作者来说,美食节目的专业化程度更高,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难以在美食领域想要争夺一席之地;就算是专业人士,也需要持续输出优质、更具创意的内容,才能提升用户粘性,否则很容易造成粉丝流失。
变现之路道阻且长,《日食记》所属公司在拿到了数千万元的B轮融资之后,也迟迟没有新的动静。对比商业化缓慢的《日食记》,另一家内容美食品牌《日日煮》在变现的道路上的步伐更快更坚定。
创始人Norma于2012年成立日日煮,以短视频传播为基础,在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500万的粉丝。相比《日食记》,日日煮的线下布局要早的多,在去年10月,其线下体验店在上海开业。
在商业化进程中,日日煮打造了一个短视频生态圈:开发APP,经营自主美食品牌,打造内容孵化平台……不可以说“慢”的文化,推动了日日煮的高速发展。
随着野食小哥、华农兄弟等更多美食博主入场,美食短视频领域的战火更加猛烈。随着挑战升级,创业者们如果找不到正确的商业模式,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优胜劣汰。
四、讲好人们想看的故事,才能做好赚钱的生意
不管是《风味人间》,还是李子柒、《日食记》等网红美食博主,内容始终是驱动变现的第一动力。
在《风味人间》里,打动观众的是一个个串联起来的故事,或关于人文风俗,或关于家庭温情,或是关于故土情怀,又或者是关于理想和勇气……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才是吸引受众的关键。
因为这些故事,苏州那对夫妇的蟹壳黄烧饼铺又多了些慕名而来的顾客,王六十的石子馍被更多南方人熟知,那个年轻的90后镖鱼少年,用连续数天与海搏斗的经历,告诉观众旗鱼有多珍贵。
纪录片一幕幕精美的画面能给味觉一时的刺激,但是远不如故事带给人的精神影响来的深远。
这一点在李子柒和姜老刀身上同样适用。尽管选择拍摄的场景相去甚远,但其实两者的受众有一定的重合度,这些受众大部分是年轻的都市白领和学生群体。
有人喜欢李子柒,喜欢从她宁静的田园生活里获得一点理想生活的慰藉;有人喜欢《日食记》,是想从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脱离出一会,感受人间烟火的气息。
他们之所以能打动受众,是因为两者都察觉到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在越来越快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渴望慢下来,这也是为什么《亲爱的·客栈》、《中餐厅》、《向往的生活》等慢综艺节目兴起的原因。
随着优质内容的积累,网红博主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IP。很多时候,人们购买李子柒和姜老刀的美食产品,有时候并不是因为真的需要,而是出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们作为“精神偶像”,开始取代购买需求,在粉丝们的消费行为里逐渐占据主导作用。
结语
中国是非常注重“吃”的国家,根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的餐饮市场规模达到3.9万亿,今年海底捞也成功上市,食物里隐藏的商机,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面对如此大的一个市场,对于在美食领域扎根的内容创业者们,创意、品牌IP、精准的受众定位都缺一不可。
另外抖音、快手等新生代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对内容创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是否能在这一波互联网浪潮中脱颖而出,一切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作者: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