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在这一时期的著作和感情外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背景故事主要发生在屈原的忠诚和悲惨遭遇的背景下。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一个充满政治斗争的时代。由于他的高贵和正直品德,屈原受到了许多外邦政治家的钦佩和楚王的器重。然而,他的正直和才智却招致了许多同僚的嫉妒和排挤。他们诬陷屈原的政治决策是如何地糟糕以及如何地嚣张,以期造成王和屈原之间的误解。最终,楚王受到误导,开始怀疑屈原,将他贬为平民,逐出了都城。
屈原流放的那些日子,他不再沮丧,反而游历四方,将他所见所闻以诗的形式记入《离骚》等作品,这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然而,他对楚国仍然爱得深沉,每时每刻都为楚国命运而担忧。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首都郢都,屈原悲痛欲绝,对楚国的前景深感绝望。在这样的精神压力下,他决定用自己的生命终止一切。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即端午节那天),屈原投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天后来成为了端午节。
当地的百姓得知屈原的英勇事迹后,他们为了表示对这位楚国忠臣的敬意,每逢端午节纪念五月初五不仅给河中投放粽子,还举行龙舟竞渡。这些活动后来演变成端午节的主要传统习俗并沿袭至今。
端午节纪念屈原,它既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象征着民族精神。屈原的忠诚品质、美德与诗篇激发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文化的敬仰,对忠诚与爱国的挚爱以及对生活的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