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苏轼在永遇乐中

苏轼在永遇乐中

更新时间:2023-09-22 07:19:57

苏轼在永遇乐中

(有数首永遇乐,不知你要的是哪首) 永遇乐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⑴。

明月如霜⑵,好风如水⑶,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⑷,铿然一叶⑸,黯黯梦云惊断⑹。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⑺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⑻。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⑼。异时对、黄楼夜景⑽,为余浩叹。注释⑴ 彭城夜宿燕子楼三句: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

尚书既没,彭城有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

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知徐州时作。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⑵ 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⑶ 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

⑷ ?如三鼓:三更鼓响了。?,打鼓声。如,助词。《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⑸ 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所以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

⑹ 黯黯梦云惊断:梦中惊醒,觉得黯然心伤。

宋玉《高唐赋》载楚王梦一神女自称“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梦云用此典。

⑺ 觉来:醒来。

⑻ 天涯倦客三句:是说自已倦于作客远方,很想寻找归路到山中去过田园生活,可是故乡渺远,徒然存此心愿罢了。

⑼ 何曾梦觉二句:是说人生的梦没有醒,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

⑽ 异时对、黄楼夜景:作者设想后世的人凭吊自已时,也会发出感叹。黄楼,彭城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在徐州时所建造。赏析燕子楼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此楼乃唐张尚书为爱妓关盼盼所筑。

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张氏死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白居易有《燕子楼》诗三首并序叙其事。历代诗人有感于此,也为燕子楼留下了不少诗篇。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苏轼已相继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

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但他不从红粉艳情著笔,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词的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

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

“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结著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泼剌有声;圆荷泻露,晶莹可爱。港之曲,荷之圆,足见画面的线条与图案美。鱼之上跳,露之下泻,呈现了一上一下的动态美。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之意,先已逗出,“见”字也于句外知之,盖得见然后才能写也。但“跳”之倏忽,“泻”之细微,又非胸次无尘,心中有会,何能见而写之?“寂寞无人见”一句,含义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已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所以就此景而论,迳说“寂寞无人见”,亦无不可。《记承天夜游》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很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东坡往往有此妙语,二例可互参。以下转从听觉写出: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落叶,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好梦难圆,怅然若失,自有寻梦之举。词人于半睡半醒中寻绎断梦,然夜色茫茫,寻梦无处,惆怅满怀,低徊欲绝,便踏遍小园以自遣。“茫茫”既描绘了无边的夜色,也写出了猛醒后的茫然之情。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又因这一布局之巧,前六句小园之景既是寻梦时所知所见,也成了词人著意要表现的一种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已睡里梦里,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交臂失之。这真是“清景无限”可叹“寂寞无人见”!词人心与境会,借景抒怀,于上片已透出消息。下片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油然而起身世之感。“倦”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无限怅惘和烦恼。七载外任,久别京城,怎不牵动去国怀乡的愁思!山隐隐,路茫茫,望不到迢迢故乡,欲归无期,徒存此愿,何处可诉心曲?面对燕子小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发生在楼中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有道不完的要眇情,写不完的凄迷境,但苏轼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词人的词思还在驰聘,他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已,亦同今日自已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这是词人思考人生的结晶。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蕴含了如此深广的喟叹,沉挚之思,浩瀚之气,令人玩索不尽。此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首先是章法的独到之处。上片前六句正写燕子楼小园夜景,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用的是倒装逆挽手法,因其倒装逆挽,凸出了小园清幽的夜景,使其成为上片的主体。其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盼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中有理,以理化情。燕子楼小园之无限清景和深夜寻幽的词人之澄澈心境可谓合而为一,心不为名利所绊,所见之景则淡远清空。而寂寞无人见之美景与“寂寞而莫我知”之词人又何其相似。物我一境,情与境谐。梦断盼盼之情黯黯,望断故园之情惘惘,词人悟得古今同梦,使情为理化,从情之缠绕中获得解放,变得超旷放达,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全然无意留存于心间,见出格高韵胜。故此词虽和婉淡丽而不失其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寡味。词中论及的人生哲理,无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词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连失败,于是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景抒怀难免有些超尘绝俗之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永遇乐苏轼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苏轼词作鉴赏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当时,东坡已至海州,想起与巨源润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动,遂作此词。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过片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发奇想。淮河发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汴京,苏轼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念我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片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西垣(中书省)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均引用于别人知道)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