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大理白族民居的故事(大理苍山脚下的白族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的故事(大理苍山脚下的白族民居)

更新时间:2024-09-18 09:42:22

大理白族民居的故事

大理白族民居是中国云南省大理市的一种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这些建筑大多数建于明代和清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

关于大理白族民居的故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传说。相传在明朝时期,大理地区曾经发生了一次大洪水,许多村庄被淹没,百姓无家可归。一位名叫李元霸的大理白族青年,带着他的家人和村民们来到了一座山上,建立了新的家园。

李元霸是一位聪明能干的人,他发现山上的石头很适合建造房屋,于是开始尝试用石头建造房屋。他将石头打磨成各种形状,用绳子和铁钉将它们拼接在一起,最终建造出了一座结实耐用、美观舒适的石头房子。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大理白族民居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之一。这些民居采用了石头、木材、青瓦等天然材料,结构坚固,美观大方。同时,它们还融入了白族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如门窗上的雕刻、壁画、木雕等,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一

  【五谷神王】

  传说,天地形成后,人们没有吃的,只好以树皮、野菜充饥。跋达走了一百天,向观音陈述苦情,恳求给柴五谷种子。观音给了他五个小葫芦、一个大葫芦、,告诉他:第一个三节葫芦里是荞种,要撒在高山上;第二个两节葫里是大麦种,要撒在半山腰;第三个细脖子葫芦里是灿米种,要撒大大河小溪边;第五个一节葫芦里是糯米种,要撒在水田里。大葫芦里装的是树川,要等撒完了五个小葫种子后才能撒。跋达按照观音的嘱咐,依次从山顶、山腰、河边、水田撒了五谷种子。因忙于撒种,把大葫芦的盖子丢了,等他撒完种回头看时,山山岭岭长满了树林,没有路回家了。

  人们见地上长出了五谷,高兴得连夜打着火把去地里看庄稼,然后呼喊着跋达的功劳,把他尊为五谷神王,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尝新米,吃鲜犁,火上火把迎跋达。晚上,姑娘和小伙子们要举着火把,在田野山上绕,表示寻找跋达。人们则围坐在村中的大火把周围,齐唱献给跋达的颂辞。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二

  【观音伏罗刹】

  观音制伏罗刹,这是老一辈白族人家喻户晓的一个古老的传说。有道是“袈裟披一披,黄狗跳三跳”几乎成了白族老人们的口头禅。至今在白族地区较为古老的观音庙里,只要塑的是观音老爹(即男身观音)的形象,那么除了身披袈裟之外,旁边还必定带着一只小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这样说,这是白族人心目中最早的观音形象。等讲完这个故事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委。

  在张氏白子国建立之初,苍洱大地原先被一个叫罗刹的恶魔盘踞着,号称“罗刹古国”。罗刹是个妖女,专以人眼为食,尤其爱吃青壮年男子的眼睛。她经常幻化成一个纯情的美女,到民间去勾引成年男子。谁要是上了她的当,双眼即被挖去吃了。这罗刹吃人眼无数而得以千秋不老,始终如同一个娇艳绝伦的少妇。而国中的男人便十个有九个成了瞎子,农耕畜牧之事只得全由女人承担。

  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来到叶榆得知罗刹作孽,决心为百姓除此一害,首先找到罗刹宫里的长老张敬帮忙。这张敬乃白子国始祖张仁果的后裔,巴不得借观音之力除掉罗刹。这一天在张敬老人的带领下,观音大士身披袈裟,带着一支黄狗,手提一筐剥了壳的螺蛳进宫见了罗刹女王。大士谎称这是最好的人眼,请罗刹品尝。罗刹只尝了一只便拍案叫绝道“真天下罕见之美味也!”便提出要与大士交换整筐“人眼”,问大士想要什么?大士说“老僧不过是个出家人,从天竺(印度)来到这里,只求给点地盘,有个安身之处罢了。”

  罗刹说“要多大地盘,您自己选吧!”大士说“所需不大,只需我这小黄狗跳三跳,袈裟披一披之地足矣。”罗刹笑道“不过如此,任你取去!”大士说“谢女王大度,但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以免反悔。”于是在张敬的撮合下,双方便在上鸣邑的合会寺立下契约:“吾愿以僧之黄犬三跳、袈裟披覆之地换取老僧一篓人眼为食,永不反悔!”签字画押之后,罗刹一口气吃了整筐螺蛳,与大士一起上到苍山顶上画地盘。谁知那袈裟一披,迎风而大,覆盖苍洱之地;黄狗三跳便从龙首关到龙尾关,从西边的苍山顶到东边的玉案山,整个百二河山占尽无遗。这时罗刹才着急起来,叫道“我的地盘都归了您,倒叫我无安身之处了!”大士笑道“莫急莫急!老僧已为你把宫殿建好了。”于是带着罗刹来到芒涌溪边的莲花峰下,只见崖洞口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摆满用螺蛳变成的人眼、用水变成的美酒,美味珍肴样样俱全。罗刹喜不自禁,进去就舍不得出来。此时,大士在罗刹背上拍了一掌说声“出!”只见罗刹张嘴“哇!”地一声,所吃的螺蛳便一起吐了出来,瞬间变成铁链将其从头到脚紧紧捆住。接着,大士又用岩石封住洞口,彻底制伏了这个祸害人间的魔头。

  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还有各种不同说法的“版本”,《白国因由》一书中也有文字记载。后人在罗刹洞顶建的罗刹阁至今犹存,香火旺盛。上鸡邑本主庙旁过去曾有过一潭池水因经常呈现黑色,后人便附会说那就是当年写契约时磨墨的砚池。凡此种种说明它在白族民间有较深的影响。其实,在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中确实透露了诸多民族学研究的信息。

  一是说明佛教从印度传入大理时曾经有过把土著的原始宗教取而代之的斗争。把土著宗教首领说成恶魔罗刹,这种说法沿用的也就是古印度佛教的概念:罗刹是食人血肉的恶鬼,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色美女,有魅人之力,食人血肉。白族神话中的罗刹也有男有女。《白国因由》中说的是男罗刹,而多数传说则为女罗刹。(如果还追溯“罗刹”一词的由来,原本却是印度一个土著民族的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之后,把土著人说成恶鬼,“罗刹”便成了恶鬼的总称。)其次是本故事中的观音是个男性老者,这正是把佛教带入大理地区的古印度梵僧的形象,后来汉传佛教进入大理,观音才变成了女性。其实观音本无性别,善于兼收并蓄的白族人既供奉“观音老爹”,也供奉“观音老母”,而最早的观音便是这位身披袈裟带着黄狗的男观音。一个简单的传说,包含着丰富的知识,这也是大理文化魅力之所在。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三

  【小黄龙打败大黑龙】

  “龙”,是一种虚拟的神物。而在古代白族人的原始观念中,水之所在都有龙,水利水患总是与龙有关,大理是个“水乡泽国”,故而龙的神话便多得出奇。有人“统计”大理市就有99条龙,鹤庆也有99条龙,全州加起来少说也有上千条,什么红龙、黄龙、白龙、黑龙、独角龙、秃尾巴龙、蝌蚪龙、母猪龙等等,各种“个性化”的龙无奇不有。而且在这类传说中,人与龙,蟒蛇与龙都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于是乎各种传说便更显得十分浪漫、神奇。

  “小黄龙打败大黑龙”的故事,大理人早已耳熟能详,讲的就是正义如何战胜邪恶,然而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小黄龙凄凉的身世和悲壮的结局。

  话说大理崇圣寺以北双鸳溪旁的村子里,有个给富人家打工的年轻姑娘,有天到溪边洗菜,水中飘来个绿桃子,她拾起来就吃了。殊不知这是一颗龙珠,吃了以后便怀胎有孕,被富人家赶出家门。无依无靠的姑娘只好在村子边上搭起一间小草棚赖以栖身,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

  十个月后,姑娘生下了一个小男孩。生孩子这一天,草棚上飞来一支很大的凤凰,张开翅膀为她们遮风挡雨。孩子未满月,年轻的妈妈就得到田里以割草卖来维持生计,每天都只好用蓑衣裹着孩子放在田埂上睡觉。而每当孩子哭起来的时候,就有条大蟒蛇爬过来给孩子喂奶。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过了十多年,孩子也长成了一个身强体健的英俊少年。每天从早到晚帮助母亲干活,母子俩相依为命。

  就在这年头,洱海水有段时间暴涨起来,经常掀起惊涛骇浪。据说是大黑龙的老婆与小白龙相好,偷走了丈夫的龙袍。大黑龙为了找回龙袍,一面堵住海水不往外流,一面不时地到处翻腾,掀翻船只,冲毁田园。于是南诏大衙贴出皇榜招募义士制服大黑龙。少年得知此事便毅然辞别母亲到城里揭了皇榜。

  开初,衙门的卫士还不放他进宫,争执之间,清平官亲自出面过问:“你这毛头孩子,怎能治服妖龙?”“能,只要你们照我说的去办!”少年的回答非常斩钉截铁。于是按他的要求,官府为他定做了一个铜龙头,两对铁爪子,六把尖刀,300个铁馒头,300个面包子,还扎了三支大草龙。又安排数十村民划一艘船在海面助威。

  少年把各种东西的用法给乡亲们交待了一番之后,头戴铜龙头,手脚都套上铁爪子,背缚四把尖刀,手执两把利刃准备下海。临下水前,乡亲们先丢下三条草龙,吸引大黑龙来迎战。接着少年一跃入海,瞬间变成一条小黄龙,与大黑龙撕杀起来。直打得浊浪翻滚,水柱腾空。小黄龙打饿了,把嘴伸出水面,乡亲们便给他丢面包子;大黑龙打饿了,乡亲们便给它丢铁馒头。这样连打了三天三夜,大黑龙痛得张嘴乱吼,小黄龙趁势钻进它肚子里,用满是尖刀的身子拼命翻滚。大黑龙实在受不住了,连声向小黄龙求饶说只要小黄龙赶快出来,它就立马离开洱海。于是小黄龙捅开它的一只眼睛,从眼眶里钻了出来。瞎了一只眼的大黑龙没命地往西洱河逃去,一头撞开了江风寺下的大石岩逃往澜沧江去了,海水也跟着从这岩洞中泻去,顶上的岩石便成了天生桥。

  小黄龙打败了大黑龙,但无法变回人形。他妈妈在岸上连声呼唤,想再见儿子一面,开始儿子担心吓坏母亲不肯露面,无奈母亲边哭边喊“儿啊,儿啊!”他终于还是忍不住一露头,母亲便被吓死了。为了纪念这对母子,人们在洱海丰乐亭边建了龙王庙供奉小黄龙,又在双鸳溪边建了龙母祠,把小黄龙的母亲封为绿桃村的本主。

  神话讲起来确实神乎其神,因而学者们都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然而,马克思却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但是,儿童的天真能不使他感到愉快吗?”难怪这个故事一直在白族民间流传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