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同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但是他们差不多都是农历六月份左右。对于火把节的来源,传说的不一样,下面我一起来了解彝族文化中的火把节文化吧,看看火把节的传说由来。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传说一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传说二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看到这情景,体古孜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彝族的历史起源直到现代社会依然各执一词,但可以肯定的是彝族先民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我国西部的广袤地区。虽然彝族形成自古就有北来、南来、东来,以及云南土著说等众多说法。但是有一点却非常值得肯定,彝族先民与古羌人关系密切,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彝族主体都源自古羌人。
1.古东方大族“羌人”
传说羌人始祖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最开始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在当时社会中普遍称之为“羌”、“西羌”、“氐羌”。据史料记载彝族先民也曾聚居于此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彝族源于古羌人,绝对具有比较真实的历史吻合性。
关于羌人的最早记始自殷商甲骨文,这说明早在殷商时期羌人就已经出现。换句话说可能彝族先民也已经在,中国西部聚居并开始繁衍生息。如果按照这个历史脉络去分析可以发现,彝族从上古时期流传至今,至少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
2. 滇池、邛都境内的游牧民族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大约200年的时间内,彝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区在滇池、邛都,也就是现代社会中的四川西昌东南。当时他们自称为“邛都”、“昆明”、“滇”等,彝族先民在当地主要依赖于农业或游牧生存。
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彝族先民,应该是比较纯正的游牧民族。因为彝族先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沿着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等地,逐渐向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迁徙,这其实也是公元3世纪以后的一次民族大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