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讲述故事要生动有趣
教师规范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不仅能很好地传递故事内容和语言信息,还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引导幼儿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体验倾听故事的乐趣,并学习如何讲述故事。教师对故事要非常熟悉,能流畅讲述完整的故事;应正确运用语言讲述技巧;适度运用体态语言。讲述时定的态势语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但要注意的是态势语的运用要与舞台故事讲述区别开来。过分夸张的态势语,容易转移幼儿对故事作品倾听的专注力,不利于幼儿获得故事语言讲述经验。
2.听、视、讲、做相结合
听,指教师在用语言讲述故事过程中的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感知和理解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视,指教师根据具体形象的教具等辅助材料,使幼儿直观感知故事内容;讲,指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见解;做,指教师给幼儿提供定的想象空间,通过幼儿参与活动体验或操作体验,帮助幼儿充分构思,从而运用连贯的语言进行完整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述。
听、视、讲、做有机地结合,“听”“视”的内容有教师提供,最终转化成幼儿的认知,主动地通过“讲”和“做”反映出来,在“讲”和“做”的过程中,促使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3.精心设问
在故事教学活动组织中,提问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师幼互动,还会影响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因此,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紧扣主题、有序地提出问题,要有启发性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展开想象。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从下面三个层次来设计。
第一层次:描述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引导幼儿由表及里、有序地描述故事的发展线索,达到了解并熟悉故事内容的目的。如故事的名称、角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等。
第二层次:思考性问题。这类的问题主要是启发幼儿动脑,发挥想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回顾故事作品中的内容,这对幼儿进一步加深理解故事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培养。
第三层次:假设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与故事中人物情感共鸣,并迁移到幼儿自身体验,不仅能更深的体验到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还能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二)儿歌、散文教学活动的指导要点
1.完整欣赏作品,理解儿歌、散文的意境
教师在设计儿歌、散文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儿歌、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即画面制作成相关的直观教具(如图片、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将作品所表达的较为抽象的意境,转化成直观可感的画面,为幼儿直观感受作品意境提供辅助材料,使幼儿达到对作品意境的理解。
2.理解作品的情感
儿歌、散文内容的情感是通过句子展现出来的,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情感,就应先从理解句子人手。教师可以利用句子来设计问题,有层次、有启发性地引导幼儿从句子中理解作品的内容。
3.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幼儿对儿歌、散文的理解,遇到困难最多的是作品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句,教师要重点帮助幼儿理解这些字、词、句,才能为幼儿扫清理解中的“语言障碍”。
4. 理解儿歌、散文的修辞形式
儿歌、散文常用重复、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表现方式,具体、形象地反映所要展示的生活图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这些表现方式的运用,但不需要幼儿知道“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只要幼儿感知到“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幼儿园文学活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或说四个基本步骤、环节):
(1)学习文学作品;
(2)理解体验作品;
(3)迁移作品经验;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