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1. 第一阶段:电子管计算机主要成就: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电子管计算机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最著名的是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它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具备了高速计算和存储能力,为科学研究和军事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 第二阶段:晶体管计算机主要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使计算机更小、更快、更可靠。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就是IBM 1401,它是一台商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企业和政府机构,推动了计算机的商业化发展。
3.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成就: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规模进一步缩小,性能得到了提升。
代表性成就是Intel 4004微处理器的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开启了个人计算机时代。
4. 第四阶段:微处理器计算机主要成就: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微处理器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进一步普及。
代表性成就是IBM PC的推出,它成为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并推动了软件和硬件的快速发展。
5. 第五阶段:集群计算机和云计算主要成就:21世纪以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集群计算机和云计算。
集群计算机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形成超级计算机,用于处理大规模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分析。
云计算则将计算和存储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使用计算资源。
以上是,从电子管计算机到云计算,每个阶段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普及。
第1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
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方面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软件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
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十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计算机:
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
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第5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
第五代计算机是人类追求的一种更接近人的人工智能计算机。
它能理解人的语言,以及文字和图形。人无需编写程序,靠讲话就能对计算机下达命令,驱使它工作。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
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