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小康的来历和含义(小康的历史由来)

小康的来历和含义(小康的历史由来)

更新时间:2024-07-12 21:13:57

小康的来历和含义

小康,一个汉语词汇。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

“小康”一词的来历,古代共有三种解释。

一、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二、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

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三、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

“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明成祖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后世评价远迈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遣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迁都北京,抵御蒙古入侵。

浚通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联系和发展;编纂历史巨著“永乐大典”,促进了文化的传承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永乐年间国家与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版图进一步拓展,政权更加的稳固,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居乐业。

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当中。虽然我们今天是在现代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它却是源远流长。

从历史渊源来说,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