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很早的时候和朋友相约在深圳逛美食街的记忆,那个时候双方手里都不算太有钱,所以基本上是穷逛,但我朋友还信誓旦旦地拍了拍胸膛说,要吃啥随便点来着,令我感到有些温馨。我倒也没有什么特别想吃的,只是一道蚝烙到底还是让我脚步停驻下来。
入口有些发烫,而内里的肉质则透着半生的口感,委实来说不算特别好吃,只是肚子咕噜咕噜的叫声催促着我感觉大口嚼起来。
只是在这份发烫的热气中,不由得让我怀念起了家乡的蚝烙。
坚硬的外壳,洁白圆润的肉质,这便是蚝烙的原材料生蚝最初的样子。
蚝,又名牡蛎,在台湾地区的人们喜欢称其为蚵仔,其美食蚵仔煎便是源自于这个名字。而潮汕和汕尾这边则喜欢叫起蚝仔,虽然随着运输行业的发展,食材的选择上越发多样化,但使用最多的仍然是褶牡蛎和近江牡蛎。
久远的历史中,便是妇女带着幼儿们在海边岩礁和码头上,使用着传统的工具宛如蚂蚁搬迁一般,将泥沙石缝中的蚝仔一点点敲出来,扒拉到筐里,或是回家食用,或是海市场上售卖。
那些年里,蚝仔养活了一批批的人。因此,蚝仔不只是美味,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蚝烙,所选用的蚝仔并非是越发肥美越好,个头过大则烹制难以入味,口感不好调整。因此,蚝烙一行中,尤为热衷于小而肥美的蚝仔。
最早的蚝烙称呼是蚝粉,那个时候并非是适合精致享用美食的好年代,所以对于美食的烹制更为粗野,通常是直接在锅中放入热到发红,然后,将蚝团加入番薯水拌匀直接打入锅中大火焖干直至饼状为止。
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才出现了厚朥煎洛,利用滚烫的热油慢慢煎至的做法。而后时间流逝,慢慢出现了利用番薯水包裹蚵仔,打入鸭蛋,葱,香菜等食材,最后煎成香喷喷的蚝烙,继而点缀上鱼露的精致做法。
从前人们只是为了吃饱,现在人们则是为了吃好,这样的认知越来越被人们所解说,不得不说是时代的一种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