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官场黑暗,估计科举取士普遍偏重于出身背景和关系,没切实讲求真才实学。
2、其次,蒲松龄是个性格落拓不羁、不注重细节之人。那时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份组成。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蒲松龄从小喜欢有感而发写文章,而不喜欢按八股文套路写文章。估计他参加前两次县政府的童子试要求不太严格,轻松地取得好成绩。
蒲松龄聪明伶俐,勤奋好学,19岁的那一年,他的人生如同开挂了一样,以县、府、道第一的好成绩中了秀才,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名人。但奇怪的是,从此以后,蒲松龄参加了往上的科举,但接连遭遇了失败。
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比如清朝廷考试的标准经常变,表面上是不公平的,但对于所有的考生来说,似乎都是公平的,毕竟这个考试制度不只是针对蒲松龄一个人的。
如果想考取功名,蒲松龄应该和其他考生一样,静下心来研究朝廷的考试办法。就如同现在的高三学生,研究高考出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