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古代十大母爱典故(古代历史上关于母爱的小故事简短)

古代十大母爱典故(古代历史上关于母爱的小故事简短)

更新时间:2024-06-30 20:40:52

古代十大母爱典故

01.太任:首开胎教,母仪天下

太任是周文王的母亲,她性情温和,端庄雅静,在怀胎周文王的时候,注意实行胎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

意思是绝不看邪恶的事物,不听淫乱的声音,说话文雅,不出口伤人。

由于胎教,周文王生下来就非常聪明,母亲教他一件事,他能举一反三,会知道上百件事。

首开胎教先河而母仪天下的太任是伟大母爱的化身,她的高尚品德感召着一代代女性。

02.仉氏:孟母三迁,成就"亚圣"

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他幼年丧父,是由母亲仉氏养大的。

孟子小时候,家住一片坟地附近,他就和小朋友一起学着做哭丧一类的游戏。仉氏认为,这种环境不适合儿子居住,就迁居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学着做买卖吆喝的游戏。

仉氏认为那里也不适合儿子居住,最后迁居到学宫(书院、学校)旁边,孟子开始模仿读书人的样子,仉氏感到满意,定居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

03.陈母:暴得大名,是为不祥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东阳县的年轻人杀掉县令,聚集了两万人,听说陈婴是诚信谨慎的人,大家想拥立他为王。

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她到了陈家,不曾听说陈家出过地位显赫的人,"今暴得大名,不详",现在突然获得大名声,这是不祥之兆,不如依附于别人,事情成功了,仍然可以封侯,事情失败了,也容易逃亡,因为毕竟不是领头的人。

陈婴听从母亲,带着人马去投靠项梁,被封为上柱国,项梁死后又跟随项羽,项羽死后投降了刘邦,被封为堂邑侯。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同样,实力不够,也不要做"领头羊"。陈母的见识使得儿子在乱世得以保全。

04.韦母:绝学传世,课子授经

宣文君,是十六国时期的女经学家,本姓宋,是太常韦逞的母亲。

宣文君在小的时候,父亲就向她传授了儒家经典《周官经》。

结婚生子后,赶上战乱,宣文君身背父亲传给她的《周官经》,跟随丈夫,携带儿子徒步迁徙到山东,生活十分艰难。

清贫并没有动摇她把《周官经》传下去的决心,在儿子韦逞长到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讲经。

白天,她要上山打柴,但是不管有多劳累,晚上还要坚持在昏暗的油灯底下教儿子读经。在儿子睡觉以后,她又开始纺线织布。

在宣文君的努力下,儿子韦逞对《周官经》很有研究,被任命为专门负责祭祀礼乐的官职"太常"。

当时《周官经》成了绝学,精通的人也只有宣文君了。前秦皇帝苻坚,特意设立讲学堂,亲自招收了学生一百二十多人,由她给学生讲解。

正是由于她的传经之功,苻坚赐予她"宣文君"的称号。

宣文君作为经学家,使绝学得以传世;作为母亲,课子授经,也是了不起的。

05.湛氏:截发筵宾,封坛退鲊

湛氏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早年丧夫,家境贫寒,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湛氏教导儿子,交朋友一定要结交品德好、学问好的人。

陶侃的好友范逵,有一次借宿陶家。没有草料,湛氏就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了去喂范逵的马,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居,换钱购买酒菜。

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轻易毁伤的,所以湛氏"截发筵宾",卖头发招待宾客,这深深感动了范逵。

后来,由于范逵的举荐,陶侃踏入仕途。

陶侃在浙江海阳做官时,监管渔业。有人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他,陶侃想到清苦度日的慈母,就让使者捎带给母亲。

湛氏向使者问明情况,将坛子封好,让使者再带回去,并在附信中说:"你做了官,送给我的东西,不是用你的薪水购买的,这不但使我得不到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

面对母亲的"封坛退鲊",读了母亲的附信,陶侃感到羞愧,决心做一个清廉的人。

06.崔氏:助子仁政,感化罪人

崔氏是南北朝时期的名臣房景伯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房景伯小的时候,她亲自教他识字读书。

房景伯在担任清河太守的时候,一位叫贝邱的母亲,来向他哭诉,她有个不孝的独生子。

房景伯是有名的大孝子,听后自然大怒,打算惩罚贝邱的儿子。

崔氏知道这事后,对房景伯说:"你也不要生气,把那母子请到我们家里来,让她儿子亲眼看看你是怎样孝敬我的,他会受到感化的。"

房景伯就派人将贝邱母子请到家中,让贝邱和自己的母亲同床而睡,同桌吃饭,由房景伯侍奉两位老人,叫贝邱的儿子在一边看着。

这样朝夕相处,过了一个多月,不孝之子被房景伯孝敬老人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内心十分惭愧,发誓痛改前非。

回家以后,贝邱的儿子果然变得很孝敬。

07.寇母:遗画教子,勤俭家风

北宋著名宰相寇准,早年家徒四壁,全靠母亲勤苦持家。

寇母常常一边织布,一边教寇准读书。后来寇准做官,日子变好了,寇母却病逝了。

随着时间推移,寇准的生活越来越奢侈,过五十岁大寿的时候,在家里张灯结彩,备下山珍海味,大摆宴席,招待宾客。

家里的女佣刘婆见状,想起寇母的遗言,把寇准叫入内室,拿出寇母临终前所画的《孤灯课子图》,画中寇准在松油灯下读书,寇母在一旁织布。

画上题诗一首,"孤灯课读含苦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寇准看着画,想起当年母亲含辛茹苦,终将自己培养成人的经历,顿时泪流满面,急忙"辞宾客,停歌舞,罢宴席"。

08.郑氏:画荻教子,安于贫贱

郑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

欧阳修小的时候,家里连学习用的纸和笔都买不起,更别说请老师了,但是郑氏并没有放弃对欧阳修的教育,请不起老师,她就亲自教育儿子。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然想到,可以用这些荻草的茎秆在地上写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识字练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典故。

欧阳修长大后做了官,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因此被贬职,郑氏并没有抱怨儿子不识时务,而是宽慰儿子说:"你是为了正义被贬职,这很光彩。我们家安于贫贱,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09.姚氏: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姚氏是南宋名将岳飞的母亲,她性格倔强,为人刚直,家教很严,这深深影响了岳飞,虽然家中一贫如洗,但是岳飞自小就勤奋好学,又天生神力,逐渐成长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传说姚氏为了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组建"岳家军",奋力抗击金兵,那四个字成为他终生遵奉的信条。

查阅史书,发现岳飞的背上确实刺了字,不过却是"尽忠报国"四个字,史书并没有说清楚是谁给刺的。

尽管如此,"岳母刺字"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一个象征。

10.王母:因材教子,贫不废读

王冕是元朝末年的著名画家和诗人,他的成才来自于母亲的发现和支持。

王冕的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因为家境贫困,只得让年仅七岁的王冕放牛。

王冕的父亲从来也不敢想,家里会出一个读书人,但是王冕的母亲有不同看法。

她发现儿子非常聪明,王冕经常丢下牛,躲在村塾的窗外听先生讲课,这样虽然挨了父亲不少痛打,但是却学会了很多书。

她心疼儿子,尽管家里穷得叮当响,还是好说歹说,劝丈夫让儿子读书。

王冕读书非常刻苦用功,家里没有油灯,夜里他只身一人跑到一座寺庙里,坐在泥菩萨的腿上借着长明灯的亮光读书,往往一直读到天亮。

尽管王冕学习进步很快,可是王父总想让儿子放下书本跟他一起种地,在这种情况下王母总是想法子开导王父,从而使王冕通过勤奋学习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画家和诗人。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