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为什么古人喜欢悲秋(古人为什么喜欢梧桐报秋)

为什么古人喜欢悲秋(古人为什么喜欢梧桐报秋)

更新时间:2024-06-28 18:42:13

为什么古人喜欢悲秋

古人喜欢悲秋,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秋天中原地区逐渐转凉,百花凋零,草色枯黄,给人一种荒凉的心理映射,反应在文化上多是悲壮,消极颓废。

第二,天凉了,行人,征夫也是该加衣的时候了,这时候夫妻之间的思念应该特别的深吧,所以八月十五是团圆节,也是催促人赶快回乡,有人在等你,也有人在思念你。

第三,候鸟开始想南部迁徙,成群结队,让人也生出思乡之情,想念家人。尤其是那落单的鸟儿凄迷的叫声更是令人难以自持。

第四,我们是农耕文明,秋天意味着该收庄稼了。农忙季节正是需要劳力的时候,这一年的收成全在这几天。

第五,秋天行人越是孤单,尤其是冷冷清清,怎么叫人不思念,但是行人闯出名堂家里人的期望要有落空了,悲壮悲的是有家难回壮的是有一种建功立业的期许。

这几天秋日更浓,我生活的城市已经开始供暖了,我也想我的父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想古人也同今人一样,只是他们更有文采,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主要与中国文人的特殊情感所决定的。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悲秋诗人是宋玉,他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可看做最早的悲秋名句。

首先,中国文化是各国文化中最讲究天地自然的了。

除却诗词,我们在看古人的赋、记、行、散文等各种题材的文章和史书、传奇、小说中的言论时,常常看到古人用大自然中动植物的习性规律打比方讲道理。

道家作为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也提到“道法自然”,讲究阴阳五行,顺应自然。

中国古人有着观察自然和体悟自然地习惯。这是一种其他国家的历史风俗文化所不能提供的氛围,一种随血脉流转的社会习性。

所以对于时时徜徉在自然中地中国文人来说,春去冬来的转换是最鲜明不过的了,也最容易情随事迁,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何况古人也不会有什么钢筋水泥根本感受不到自然地问题,几乎是时时刻刻都处在自然中。

第二点,说白了也确实是闲的。

中国自古看重读书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统治者给了读书人极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福利。朝廷总把读书人供着,提供衣食让他们生活无忧。所谓“刑不上大夫”只是读书人的特权与优待的一种,甚至除了谋逆,皇帝都是不能杀读书人的,只能流放到很偏远的地方,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穷秀才,保暖都无法保证,但秀才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就凭这一点他就有了县令都很难轻视的底气和地位。

读书人的幸福生活是挣扎求存的老百姓难以想象,更是梦寐以求的。而安逸的士大夫不用操劳,也就只能风花雪月吟诗作赋了。而随手拈来、俯首即是的作诗素材,也就是大自然了。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