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种节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与晋文公重耳有关。晋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生病,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喝,使他得以康复。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时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因此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找到他,采取了烧山的方法,但介子推和其母亲被烧死。晋文公对此非常后悔,下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禁止用火,只能插柳,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起源于春秋时期,最初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晋文公重耳和他的忠臣介子推。介子推曾割肉救重耳,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但他忘记了介子推的恩情,介子推感到失望,便与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那一天(也是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习俗逐渐与清明节合并,清明节也成为了扫墓、纪念祖先的节日。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扫墓、祭拜先人,并举行踏青、蹴鞠、斗鸡、拔河、扑蝶、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此外,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节,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