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文学作品中的 对话描写 有什么作用(小说中大量对话描写的好处)

文学作品中的 对话描写 有什么作用(小说中大量对话描写的好处)

更新时间:2024-06-16 15:35:00

文学作品中的 对话描写 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还有就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文学作品的情节要发展下去的化,对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果作者要表现-个角色的愤怒,可以这样表现:他愤怒地说:“你给我滚开 !”你看,你直接在他说里面加上了愤怒这个修饰语,那么你会认为,你已经充分表达了人物的愤怒,这样你就不用再搜肠刮肚地找一些更适合人物的对话了。

当然,对话必须短少精悍,直击重点,而不是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话就没有它的实际意义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司马光。学生介绍所知道的司马光的资料。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初(起初,开始) 谓(告诉,规劝) 岂(难道) 邪(通“耶”,可译为“吗”) 掌(掌管,处理) 但(只) 就(从事)学生上黑板解释重点字词,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课文翻译,老师指正。3、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正字。(2)齐读课文,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3)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模仿人物对话的语气。【点拨】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 谆谆告诫。)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亨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军中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点拨】老师可就重点词句的理解来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4、学生活动,编课本剧。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补充编写并表演。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师生质疑,解读课文谁是课文主要人物?文中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运用对话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明确:主要人物是吕蒙。描述吕蒙最精彩处是鲁肃与吕蒙的对话部分。鲁肃惊叹吕蒙长进迅速,在赞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表现两人关系的亲近。吕蒙为自己的长进而自豪,敬重鲁肃却不乏调侃之意,也表现了两人关系的亲密。司马光主要用对话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富于个性,情味深远,耐人寻味。(2)题目是“孙权劝学”,孙权是怎样劝学的?其结果怎样?课文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明确:孙权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吕蒙才智有惊人的长进,“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语表明这一点。(3)为什么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明确: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目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2、解释“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并造句 学生解释,并交流造句。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1、总结: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先写孙权的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了,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的“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记叙极为简练。但孙权、吕蒙、鲁肃的形象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耐人寻味,是一篇成功的作品。2、反思:读书的好处是相当多的,看看学习使吕蒙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3、延伸阅读:阅读《凿壁偷光》和《炳烛之明》,完成相应训练。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