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在南极洲周围水文等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的水域。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海洋学家所划分并命名的一个独立大洋。亦称“南极海”或“南冰洋”。南接南极大陆,北以南极辐合线为界,即由南纬50°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纬55°~62°之间的太平洋组成。水域面积约3800万平方千米。
南极洲大陆海岸线长约24000千米,其中约7500千米为陆缘冰所占据。西南极洲向东北延伸出南极半岛,与南美洲遥望。边缘有威德尔海、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和罗斯海。主要岛屿有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南乔治亚岛、南桑德韦奇群岛、格斯特岛、巴勒尼群岛、罗斯福岛、瑟斯顿岛、亚历山大岛、阿德莱德岛等,总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
大陆架面积极小。一般深度为500米左右。大洋盆地沿纬线延伸,形成环南极大陆的深水带,主要海盆有南太平洋海盆、别林斯高晋海盆、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极-东印度洋海盆。在大西洋、印度洋一侧南纬50°附近有浅于1000米的大西洋-印度洋海丘,在太平洋一侧南纬60°~70°之间有延伸约4000千米、最浅处不足1000米的南太平洋海岭。
南极洲附近海域在南极低压控制下,多东风和极地东南风。纬度低于60°海域处于盛行西风带,风力较大。平均气温:大陆沿岸2月约-10℃,8月约-25℃;南纬60°附近2月约0℃,8月约-10℃。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表层水温从北向南降低,大陆沿岸终年结冰,2~3月结冰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到8~9月扩大至2260万平方千米,冰界一般可达南纬60°,甚至到南纬55°。海上漂浮着约22万座冰山。每年从南极大陆落入南大洋的冰山约1万座,漂流的北界至南纬47°附近。盐度34‰~34.5‰。大洋环流自西向东绕南极大陆运行。
南大洋海洋资源丰富,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等大陆架海区,可能存在大石油天然气田。1973年美国在罗斯海陆架上打的4口钻井,其中3口有油气显示。据统计,罗斯海和威德尔海的石油储量可能超过500亿桶。有独特的海洋生物链:浮游生物-磷虾-鲸。其中磷虾是各种鸟、兽,尤其是鲸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估计总量达10亿吨,是人类潜在的食品来源之一。一些国家已开始商业性试捕,年捕获量在20~30万吨。须鲸类的捕获量在150~170万吨。海豹和鱼类资源也很丰富。
南大洋的航行探险活动始于18世纪后半叶。1772~1775年,英国船长J.库克为了寻找南极大陆,完成了环南极的航行。1819~1821年间,俄国航海家别林斯高晋周航了南大洋,美国、英国的海豹捕猎船队也来到南大洋,并发现了南极大陆。此后,对南极科学考察活动逐渐发展。南大洋是去南极洲的必经之地,各国对南大洋的航行、调查和研究也日趋频繁。1980年开始,中国也连续派科学考察人员,加入了南极考察行列,并于1985年2月15日,首次在该海域的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建起了科学考察站——中国长城站。1989年,中国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建立了第二个考察站——中山站。当前,人类在南大洋的活动还只限于少量的渔业和科学考察。对南大洋科学调查研究的成果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人类开发该海域丰富资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