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有古道县吗(湖南道县古代古道图)

有古道县吗(湖南道县古代古道图)

更新时间:2024-06-12 16:20:47

有古道县吗

曾经有

两当县杨店街道原名称为故道镇。故道镇是原故道县,古道郡的遗址。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置故道县,辖今甘肃两当县、徽县一带,陕西凤县、留坝、太白县大部属汉中郡。

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古道县属陇西郡。

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古道县改属武都郡,原故道县分为河池、故道二县。

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改设固道郡,领两当县、广化二县。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设两当郡,领两当、梁泉二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河池郡,领两当、同谷、河池三县。

唐高祖乾德元年(公元995年)两当县城由原址故道移迁至广香驿(今两当县城)。

明洪武年将原故道改设故道驿。

清雍正七年又将故道驿改为故道镇,一直沿用止1949年。解放后1950年设古道区。

1958年改为西坡公社,1962年改称杨店公社、杨店乡、故道镇至今。

古道州(道县)从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之地: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5颗实物稻子,距今约一万两千年;到“有蛮夷曰道”,再到“吾道南来之道”……,从远古洪荒蛮夷之地走向了人类文明。 道县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华理学之乡、道县入选湖南省旅游资源重点县。道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跟县同级别,秦汉时期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道州:唐贞观八年(634年)改营道县为道州。道,史载“有蛮夷曰道”。 道州最早的地名称为“有庳”,为什么叫有庳?的确令人费解,宋代学者王观国说:“地名必从山、从水或从事迹而取美名。”根据这一理论,再对照《山海经》中的“有庳之圩,象所封也!”一句分析,庳者,鼻也!原来舜的弟弟叫象,舜封象于有庳之圩,也就是管理治理道州这个方圆,象由于受到人民的拥护和尊敬,死后被尊之为“鼻亭之神”,立祠祭祀。当时的道州叫有庳原来就是为了纪念舜之弟弟象而命名的。

道州的第二个名字叫营浦。营,即营水,也就是现在的潇水;浦,即滨。营浦,即建县于营水河畔。2000多年前的营浦城已是十分显赫的城郭。记得一九七二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初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和《驻军图》中,营浦在地图中占的竟是中心城邑的位置!

道州,第三个名字叫营阳。这是三国孙吴宝鼎元年开始设郡,称之为营阳郡,营阳两字取义于郡治在营山之南,营山,即都庞岭,阳,就是山的南面。现在的道州,经常看见有“营阳古郡”之词,这说明道州设地级郡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含晖洞述》中称:“营阳郁郁,山水第一”,饱蘸着激情赞美了道州的壮丽、秀美山河。

道州的第四个名字叫永阳,也就是隋朝废营阳郡,将营浦(今道县),谢沭(今江永)合为永阳县,县治设于现在的道江镇,为何叫永阳?永,即永山,就是都庞岭,阳为山之南,与营阳字异义同。隋朝命短仅37年,便被李渊起兵推翻,废永阳县,设立营州。因北方也有一个营州,故改称为南营州,州治设在现在的清塘小坪村。一州辖四县,即今天的道县、江永、宁远、江华县。南营州也就是道州的第五个名字,南营州所辖的四县,其中就有营道县,县名中“道”字出现这便是首次。

而道州一名的正式出现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4年,改南营州为道州。 为什么叫“道州”?道州志称:“唐代置州,始名营州,取义于营道山(今为紫荆山)之首字。唐太宗改称道州,取义于营道山之末字。此后县名或为营道、或为宏道。明代为州府,清代为散州,民国改为县,沿用至今。”道州之名用了一千多年。

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营浦县,隶长沙郡,为道县建县之始,因县治位于营水之滨而得名。汉元鼎六年(前111年)隶零陵郡。三国时吴宝鼎元年(266年)置营阳郡,郡治在营浦。

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改营阳郡为永阳郡,营浦郡为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零陵郡为永州,废永阳郡,并营浦、谢沐二县为永阳县,隶永州。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永州为零陵郡,永阳隶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营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原营道县改唐兴县)。次年,改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3年),改名道州。贞观十七年,废道州,营道改属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复置道州,统五县,营道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道州江华郡,改县为宏道。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名,复称道州。

五代十国时期,道州仍辖五县,宏道为州治。宋建隆三年(962年),改宏道县为营道县。两宋时期,道州辖四县:营道、江华、永明、宁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道州置安抚司,次年改为道州路,置总管府。营道县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道州路为道州府,营道为府治。九年,复改为道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辖宁远、江华、永明三县。崇祯十二年(1639),析宁远县新田堡置新田县,并隶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年),道州降为县级散州。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道县。

1949年11月15日,道县和平解放,属湖南省永州专区。 周敦颐:吾道南来之“道”。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系宁远县湾头村(周子故里)周氏先祖周如锡后裔。历史上宁远曾经属古道州管辖。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诚”主要分为天道本体论和心性本体论两方面。在周敦颐看来,“诚”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宇宙的本体,即天道本体论。

其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一是“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目的。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三是“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

还有社会政治思想等……。

理学思想

周敦颐在治学中,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吾道南来,本是濂溪嫡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此为“道”也!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