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提倡仁爱,礼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处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尚未动荡。
2孟子,提出来舍生取义,人性向善。孟子处于春秋战国之间,社会已动乱,需要用义力补充仁爱。与墨家接近。
3荀子,处于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动荡,认为人性本恶,须用外力矫正,与法家思想接近。其学生李斯,韩非子,已是法家。
总之,儒家哲学是解决当时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与墨,法思想融合,构成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影响最深远的学派,其创始人是孔子,后经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为历代儒士所推崇,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教师招聘笔试中,经常涉及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的题目。
一、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的思想是“仁”和“礼”。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常考点主要有:
1.启发性教学:孔子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因材施教:孔子三千弟子,贤人七十二,各弟子性格迥异,对不同弟子他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体现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闻斯行诸”等。
3.巩固性原则:强调复习的重要性,体现在“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
4.疏导性原则:强调教育过程中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体现在“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5.学思行的教学过程:强调学习要与思考和实践相结合。体现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力行而近乎仁”等。
二、孟子及其教育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他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儒家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其教育思想常考点主要有:
1. 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即仁义礼智我生来就有,并不是由外在因素对我产生影响,属于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循序渐进原则:见于《孟子•离娄下》中:“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思是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强调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三、荀子及其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是战国末期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主要继承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思想,其教育思想常考点主要有:
1.主张“性恶论”,他在《性恶》一文中说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此他强调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化性起伪”,属于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2.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其中,“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直观性原则,“知之不若行之”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