昃、日昳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刚升的太阳叫旭日;早上或上午的太阳叫朝阳;下午的太阳叫落日、斜阳;傍晚的太阳则叫残阳、夕阳;夏天中午阳光强烈,则称骄阳、烈日;春天的太阳叫春晖。
早上的太阳叫朝阳、旭日;傍晚的太阳则叫斜阳、残阳、落日;夏天中午阳光强烈,则称骄阳、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