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就是古时候有人抱着柴草去救火,火不但没有扑灭,反而越烧越严重,真是好心办了坏事啊。后来人们用来比喻本想除害,却因为方法不当,结果反而扩大了灾祸。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史记·魏世家》。战国末年,秦国国势日益强大,当时秦国的外交政策是“远交近攻”,魏国和秦国是邻居,总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xī,同僖)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在两年的时间里,秦国三次接连不断攻击魏国领土,魏国每次都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
亲王强势攻占 魏王懦弱退让,魏王安釐王坐卧不安,为了换取暂时的安宁,便把自己的另一个城镇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主张合众抗秦的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而事实秦国再次攻打魏国
终如苏代所料,秦国依旧贪得无厌的进攻魏国,此后三、四十年间,秦国不断蚕食魏国的领土,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趁魏国信陵君去世,魏景湣(mǐn)王刚刚即位,国内局势不稳,再次派大将蒙骜(áo)大举入侵魏国,占领了魏国二十多座城,建立了东郡。公元前225年,不断遭受打击的魏国再也无力抗击秦军,秦军包围了魏国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不一定越短越好。
1,抱薪救火故事本身所描述的情节是复杂的,需要充分阐释为什么人要抱薪救火,这种行为背后的道德意义和价值。
2,但是在某些场合下,如口头表达或短篇小说等,为增加效果和简化表述,可以采用简短表述,使得故事更加精炼紧凑,同时也能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