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活结构框架是固定的,前面垫话可以加内容填碎包袱(比如王自健早期的时评相声),正活里可以开支线(比如郭德纲卖包子的黄鹤楼),但是结尾也就是相声的“底”是结构的一部分,底的笑果取决于整个结构的收缩控制。而对于相声的实际表演操作而言,增加笑料内容比控制整体结构要容易见效得多,观众也爱听这种。但是问题就是容易让底显得软。
如果你试过听老一辈相声演员的传统段子,你会发现老一辈的技巧集中在控制结构,塑造人物上,与如今大部分青年相声演员添加笑料包袱内容的表演手段有很大区别。 比如报菜名这段节目,传统的表演着眼塑造逗哏者的小市民性格(俗称“狗”),三番五次地表面表现自己大方,实际上爱财如命一分钱不舍得出,最后被逼急了才报出一大串儿宫廷大菜,让捧哏的刮目相看,然后这时最后一句“没钱”出来,实现反转效果。这种通过人物、情节反转、控制结构的幽默手法,我们暂且称之为“第一类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