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价格最大的不是纸张、印刷和装订成本。而是人工成本。一本书要经过三审三校三次质检,总共有十几个人在围着一本书干三四个月,另外作者写作、译者翻译也要不少钱。但人工成本是固定成本,一次性投入。所以,对于图书而言,边际生产成本在10000册以内会有一个极其陡峭的下降,然后就保持平稳了。
另外,书价基本上是一次定价,很少再改的。
中国发展出版社的那本书一定是年代比较早的版本的。人工费比较低,虽然纸张、印制成本略有上涨,但因为固定成本无须投入,那么只要cover掉纸张和印制成本再略有盈余就可以了
中青社的可能年代较晚的版本。为了保证盈利,定价20多,可以理解。
一般来说,引进版书会有一些改动。晚期的版本通常会好于早期版本。
有两种不同版本,一种是重出,一种是改版。
前者内容相同,只是出于重新定价(现在的电影票比十年前涨了很多倍吧,书要是不涨价也会赔死)或重新激活市场(网店和书店的好位置都向“新”书倾斜,包括书号意义上的新)或区分装帧(精装版和简装版可以迎合不同读者需要)等目的,而人为增加或翻新的版本。
这种版本一般不用数字序号来加以区分,或者不加以区分(只是书号不同)或采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珍藏版)。
后者的目的有可能覆盖前两者,或有可能出于对内容的更新、完善或增补。
由于二者有20-80%不等的内容差异,因此多用数字版本号加以区分(如第2版)。
对于时效性比较强的专业书籍,版本升级的必要性很大;作者有了新的理解认识或研究成果,会主动需要更新内容;出版社为了延续畅销产品的生命线,也会鼓励作者进行改版。之所以出现不同版本,除了出版社的主观行为(用不同版本覆盖不同人群)外,更多是渠道的自然现象。
出版社在出新版时,最多只能保证自己的库存(趋近于零并不再重印),但无法控制渠道的存货。
有的畅销书,渠道囤货数量极大,这就导致了不同版本会在一定时间内在市场并存,直到旧版消化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