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级航空母舰全名为杰拉尔德·R·福特级航空母舰,在其第一艘“福特”号正式定名之前,本级航空母舰原本被称为CVN 21未来航母计划(其中“21”意指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航母设计)。
本级航空母舰的第一艘“福特”号于2005年8月11日开工建造,2013年11月9日正式下水,2017年7月22日服役,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本级航母计划在2058年之前建造10艘,取代尼米兹级成为美国海军舰队的新骨干。
CVN-21福特级航空母舰起源自1975年尼米兹级航空母舰(CVN-68~70)订购首批三艘时,美国海军展开一系列 关于尼米兹级之后未来航空母舰的概念方案,称为CVNX,涵盖小型、中型和大型航空母舰,总共研究15个舰体大小不同的方案的船模水线性能,而起降方式则涵盖传统使用弹射器/拦阻索的CTOL、使用滑跃短距起飞/拦阻索降落的STOL、使用滑跃起飞/垂直降落的S/VTOL等三种,每一种方向又包含传统甲板布局与新设计之分,当时CVNX总共有约50种设计方案。
1996年美国海军开始正式研究尼米兹航空母舰的后继项目--也就是CVNX项目,在CVNX项目中,美国海军考虑到了多种构型的航母,最后确定新一代航母仍是一种以核动力为推进系统的大甲板弹射航母,满载排水量为10万吨级,舰载机联队扩展到75架,具备更加强大的出动能力。
美国海军要求新型航母在飞行甲板、航空设施、电力供应及任务系统等方面能够适应新世纪要求,能够配合二到三代舰载机的使用,尤其是要求能使用无人作战飞机,为了体现这些新技术,新变化,CVNX项目也被改称为CVN-21项目。依照1970年代中期以来的研究基础,CVN-21最初曾有不少十分前卫、超脱现今航空母舰设计的构型,不过考虑到成本、风险与实用性,最后还是返璞归真,由小鹰级到尼米兹级一脉相传的美国航空母舰构型进行改良。
原本美国海军打算将最后一艘尼米兹级──布什号航空母舰(USS George HW Bush CVN-77)作为CVNX的装备验证舰,不过考虑到开发时程以及经费、风险,最后CVN-77的装备不会与里根号航空母舰(USS Ronald Reagan CVN-76)有太大的差异。
2008年9月10日,美国海军与诺格集团签署价值51.6亿美元的后续合约,全面展开CVN-78“福特”号的建造工作。在 2009年11月13日,新港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安放了首舰“福特”号的龙骨。依照原订计划,“福特”号应于2015年9月交舰,接替服勤超过半个世纪的企业号(USS Enterprise CVN-65)。
总计首舰“福特”号的研发与建造总经费共将耗资137亿美元,其中研发经费为32亿美元,建造费用(含所有先期的规划、准备)则高达105亿美元,其中有1/3的经费早在2001年就已编列作为前期武获款项;总计前三艘CVN-21预计耗资360亿美元,其中317亿5000万美元为建造经费,43亿3000万是研发经费,成为美国海军有史以来造价最昂贵的舰艇。
福特级的二号舰(CVN-79)原订于2012年开始建造,不过在2008年9月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之后,2009年初新上任的奥巴马政府决议将CVN -79的建造工作延至2013年才展开,同时缩减在2010年度的先期投资。
在2009年1月15日,美国国防部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签署CVN-21二号舰(CVN-79)的先期筹备工作,包括设计、规划、采买等,总值3.74亿美元;在同年5月初,美国海军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签署先期备料的修正合约,总值7726万美元,这项先期合约于2010年10月执行完成,并紧接着在11月11日签署一个后续的设计与工程发展价值1.892亿美元合约。
CVN-79在2011年2月26日于新港纽斯厂切割第一块钢板。2015年8月22日,约翰·F·肯尼迪号核动力航空母舰(CVN-79)铺设第一根龙骨。
该舰预计于2018年下水,并在2020年服役,接替CVN-68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命名方面,美国众议员Harry Mitchell在2007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66周年纪念日时提议将CVN-79命名为亚利桑纳号;在2009年,众议员John Shadegg提议将已故的亚利桑纳州参议员Barry Goldwater用来命名CVN-79或CVN-80;此外,网络也有人发起请愿,希望CVN-79能延续企业号这个名字。
在2011年5月29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CVN-79命名为小约翰·肯尼迪,接替2007年从美国海军除役(2009年除籍)的同名航空母舰 CV-67。在2012年12月1日CVN-65企业号航空母舰停役当天,美国海军正式宣布,将第三艘福特级航空母舰CVN-80命名为企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