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丹霞地貌形成要多久

丹霞地貌形成要多久

更新时间:2023-04-21 18:44:33

丹霞地貌形成要多久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由此得名。

上世纪30-40年代,原中山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现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国达教授在对丹霞山及华南地区的红石山地作了深入研究之后,以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山为名,将这一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很快为学术界接受与采用,并推动了华南丹霞地形的研究。

40-70年代末,原中山大学地理系的吴尚时、曾昭璇教授将红层地貌作为独立的岩石地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使“丹霞地貌”这一名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凡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称为丹霞地貌;80年代以后,科学工作者先后对我国21个省区近400处丹霞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国。

1991年在广东省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红色的石头,红色的山崖,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

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的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韶关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丹霞山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南岭山脉内的一个构造盆地,地质学上叫做丹霞盆地。整体为红层峰林式结构,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间,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在距今1亿年以前,南岭山地隆起时,这里相对下陷,形成一个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沉积下来。不同的水量带来的沉积物粗细不同,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 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更细的叫粉砂岩或泥岩。

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属于一种高温干燥的环境,因此沉积物被氧化成铁锈红色。

丹霞盆地蕴育于晚古生代,形成和发展于中生代,被改造于新生代,其地质历史包含了从地槽—地台—地台活化(地洼)等三个阶段的完整旋回。白垩纪中晚期(距今1.3亿年到7000万年间),伴随着南岭山地的隆起,丹霞盆地相对下陷,接受了大约3700米厚的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

其下部约2400米为一套以湖泊相沉积为主的红色碎屑岩,称为长坝组(K1-2c),岩性比较细软。上部约1300米为一套以河流冲积洪积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主要由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及少量粉砂岩组成,称为丹霞组(K2d),岩性比较坚硬。

白垩纪末到第三纪早期的地壳运动,也就是直到距今7000万年以前的地壳运动,使得丹霞盆地结束了沉积的历史,整个区域开始缓慢上升,丹霞组转而遭受侵蚀。而构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就是形成于距今约7至9千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的砂砾岩。

大约距今二、三千万年前后,流水顺着断裂对这一红色沉积物下切侵蚀,山坡崩塌后退,保存下来的岩层就成为现在看到的红色山块,即丹霞地貌。

同时,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盆地的差异运动使得丹霞组地层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向断层及多组节理。同时也使整个丹霞盆地变为剥蚀地区。就在距今约2000万—3000万年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丹霞盆地曾发生了强烈的断裂变动和较大幅度的抬升,抬升幅度较大的盆地边缘长坝组及丹霞组地层皆遭受侵蚀。

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其上部1300米厚的坚硬砂砾岩,称为丹霞组,丹霞山的群峰就发育在这丹霞组地层上。经历了1000多万年漫长岁月的剥蚀,到距今700万—800万年间,丹霞盆地再度被夷平为起伏和缓的夷平面。锦江、浈江在这个夷平面上曲折蜿蜒地向南及向西南流动。

大约到距今600万年前后,丹霞盆地开始发生了多次间歇性上升运动,浈江、锦江也保持曲流下切,而每次上升都间以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并形成相应的夷平面,使目前的丹霞山区保留了600米、500米、400米、300米及200米等多级夷平面及多级河流阶地。

我们现在看到的丹霞山,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内随着地壳的间歇性上升与河流的间歇性下切而逐渐形成的。在漫长的岁月中,间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质作用将本地区塑造得秀丽多姿。据专家研究,丹霞山地区的地壳还在抬升,平均每万年上升0.87米。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不管是从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的角度,无论是从休闲娱乐还是学术科研的层面来说,丹霞山都是一处值得称赞的旅游资源聚宝盆。这是我们在对丹霞的实地考察中,不难发现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丹霞山又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位于韶关市境内,面积290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

丹霞地貌是一种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砂岩、砾岩等)地貌。也就是说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这也是丹霞地貌区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山崖、谷壁均由它构。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