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耶路撒冷的标志性建筑,是以色列的国家象征,被无数的犹太人奉为无上的精神领地。
哭墙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东部,圣殿山的西侧,全长大约有50米,不到20米高,由600余块巨石所构成,是古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仅存的一段遗址。
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以色列的大卫王统一了犹太各部族,并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
然而,这座圣殿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人毁坏,之后在公元前516年至公元70年间,第二座圣殿建立并成为犹太教的中心。公元70年,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并摧毁了第二座圣殿,只剩下西墙幸存下来。
因此,哭墙又被称为西墙或叹息之壁,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它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都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表达他们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
此外,哭墙也曾经历过战争和争议。在历史上的许多时期,它成为了争夺和冲突的焦点。在耶路撒冷的统治权频繁转换的时期,不同宗教和势力之间的争夺导致哭墙遭到破坏和损毁。例如,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哭墙曾被基督教十字军用作军事堡垒,导致一部分墙体被炸毁。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穆斯林管理哭墙,并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对其进行了修复。
在现代时期,以色列哭墙争议更加复杂。随着以色列建国和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的爆发,耶路撒冷分割成以色列控制的西部和约旦控制的东部。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成功地夺取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并恢复了对哭墙的访问和管理。然而,地位和管理权一直是争议的焦点,阿拉伯世界和巴勒斯坦认为哭墙是穆斯林的圣地,而以色列坚持自己的主权和控制。这种争议导致了各种紧张局势和冲突,以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调解。
为了保护和管理以色列哭墙,政府成立了特殊机构和委员会,负责维护哭墙的完整性和安全。同时,哭墙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朝圣者,无论是犹太人、基督徒还是穆斯林,都被哭墙的历史和宗教意义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