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吏不能为公卿"这一说法源自中国古代的《孟子》一书。其中的原文是:“刀笔吏不能为公卿,舌不应该谏上。”这句话出现在《孟子·告子下》一章中,表达了孟子对于吏治和谏言的看法。
在古代中国,刀笔吏指的是担任文书工作、处理文件、记录文字等职务的官员。而公卿则是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通常由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担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事纯粹行政和文字工作的刀笔吏并不适合担任高级官员的角色,舌头也不应该只是用来向上进谏。
这句话强调了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官员应当具备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既要有行政才能,又要有谏言的勇气,以便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中的记载。具体内容是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李虔的刀笔吏,他因为才华出众而被推荐给当时的宰相裴行俭,但裴行俭拒绝了他的进献,并说出了“刀笔吏不能为公卿”的名言。这也暗示着在古代社会中,官员的身份和出身背景非常重要,贵族和士人比其他阶层更容易得到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