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交河故城全长(交河故城历史资料)

交河故城全长(交河故城历史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16 22:47:02

交河故城全长

交河故城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交口县,是一座古代城池遗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交河故城的全长大约为6.5公里。

交河故城是北魏时期的城池遗址,是当时的边防重镇。遗址内保存了城墙、城门、官署、住宅和道路等遗迹,是研究北魏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重要遗址之一。如今,交河故城已经成为一个受游客和历史爱好者欢迎的旅游景点。

全长约1750米。位置:交河城址,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

面积:古城南北长约17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

布局: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

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垣后是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坊”,临街不开门。“坊”内有居住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作坊。东侧有军营、余为民居。交河城仅有东门和南门两座城门。由于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不用筑城垣,城门亦非正式建筑。南门,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南门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东门,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为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

建筑遗址

在交河故城中,窑洞建筑遍布全城,从功能上讲,有住人、储物、佛教石窟等用途,时代上也是与交河城相始终。交河故城中的窑洞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为靠山窑,是利用垂直的黄土壁面开洞,向纵深挖掘,进深最大的可达14米,而B-14号衙署的隧道长达24米。

第二种为平地窑,在平地上按需要的大小和形状,垂直向下挖出深坑,成为院落,再从坑壁向四面挖靠山窑洞,布局如同四合院。在入口处挖成隧道式或开敞式的阶梯通出地面。

第三种为地道式窑洞,在平地上先挖条斜坡道,达到一定深度后在斜坡道尽头的壁面开洞,向纵深挖掘洞室,即有些接近斜坡墓道的形制。

窑洞的洞体可分为拱顶、穹隆顶和平顶三种,其中拱顶占绝大多数,平顶次之,穹隆顶较少,主要为地下寺院的主洞。

地穴式建筑就是人工在平地挖出居住空间,加盖屋顶后即可在内起居的房屋建筑。这类建筑在交河故城中分布甚广。

另外,交河故城中还有不少半地穴式和堑崖式建筑。半地穴式建筑是指人工挖成的地穴深度不足在室内起居,而要在地穴边沿起墙加高才能使用的房间,其室内地面往往低于室外0.5~1米,内部与地穴式建筑相同。堑崖式建筑是利用斜坡状地形挖出房屋的山墙及左右墙面或正面,然后再起墙增加高度到适当位置再加盖屋顶,做法近似于半地穴建筑,但利用地形的成份大一些。

窑洞和地穴均属于比较原始的建筑形式,史前时期在中国北方地区十分普通,但后来则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 。何以古高昌地区也流行这些类型的建筑?推究其中的原因,除了气候因素以外,也与吐鲁番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不无关系。

建筑城墙:无。看看下面的地形,交河城根本就不需要城墙,天然防御力太强了。也是这个天然屏障造就交河故城仅有两个城门。

价值:建筑形式除了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可以说,这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筑工艺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敏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