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曾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另外比较著名的思想是:性善论。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扩展资料
孟子继孔子以六艺授徒,但其尤注重引申《诗》、《书》之义为己用,孟子云: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译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读诗必须附带自己的思考而领会其意,在某种程度上,以诗说理本就是借古言为己用。
孟子读《书》之态度亦如此。故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译文: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诗》、《书》,这既是继承了孔子以述为作的传统,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怀疑主义精神。
孟子虽以继承孔子之业为己任,但在对待传统之态度上,亦存在一定差别。孔子对周公之制是明确拥护的,而孟子言及制度,多是借传统之名,发挥自己的一套政治理论。
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当孟子之时,郡县制已诞生,各国以武力相兼并,恢复到周初之制绝无可能,惟能取其精神而已。
孟子虽口头拥护周之制度,但其在政治、经济上的观点则与传统大不相同。根据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经济上的制度,皆是为统治阶级所设。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这一切皆为民设的观点,是孟子政治及社会思想的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