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字最早的形态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当时的形状类似于两只手掌合十在一起的样子,表示“抓住”、“控制”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字的写法开始发生变化。
在金文时期,出现了“囗”字框架及“夂”下旁,构成了今天所见的“处”字形。这个时期,“处”字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包括“控制、管理”的意思,还有“处分、处理、调解”等含义。
而到了篆书时期,“处”字的结构更加完整,上面的“夂”下面是“人”字,象征着“以人为本”,字形更加规范和稳定。
随后,到了楷书时期,“处”字的形态进一步优化,呈现出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处”是会意字。金文形体像一只蹲踞的老虎,下部右边的“几”可能是虎足的变形。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處”和“処”。汉字简化后写作“处”。
《说文·几部》:“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處,処或,从虍声。”(処,止息。人得到几,就凭几而止息。由几、夂会意。处,処的或体,从虍声。)
读作chǔ,本义指息止。泛指居住。如屈原《涉江》中所说的“处乎山中”,就是居住于山中的意思。由居住引申出交往、存在、置身等义。如“他脾气好,容易处”就是指容易交往;成语“养尊处优”、“设身处地”中的“处”都是存、置的意思。又引申为决断、处置、定夺。进一步引申指惩罚。如“处罚”、“处决”。
作名词用时,读chù,表地方。如“长处”、“停车处”。现在又指机关或机关里的一个部门。如“总务处”、“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