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胜战计第四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趁火打劫中的“火”,说的是对方的内忧和外患。在军事上指的就是要乘敌方遇到危机的时候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在《孙子·始计篇》中“乱而取之”,就是这个道理。简单来讲就是在对方处于危难之时,趁机打击,以谋取利益。
乘火打劫关键在于两个点。一是纵火,战国时期张仪为拆散六国的合并计划,常年奔波于六国。目的就是在他们之间煽风点火,引起矛盾,这也为秦灭六国作了重要铺垫。
二是抢劫,刘备早年被曹操追的无路可走时,多靠诸葛亮及时出山,凭借着自己惊为天人的大脑,软磨硬泡说服孙权联合刘备抵御曹操。在不久火烧赤壁之战中,打了一个以少胜多的仗,随即乘战争期间,打劫了荆州等地,为刘备夺得了一个立足之地。
"趁火打劫"和"浑水摸鱼"的意思相近,一中一外,趁火打劫有欺骗的倾向,浑水摸鱼比较直接。古今中外,趁火打劫的计谋屡见不鲜,虽然说起来并不那么好听,但用起来却极为普遍。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国经过长期战争,越国战败,勾践被留押在吴国,沦落为奴隶。但是勾践立志复国,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了越国。回国之后,勾践表面依然臣服吴国,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
几年后越国实力慢慢强大起来,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假象迷惑,不把勾践放在眼里。越王勾践等到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争夺盟主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此时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杀了吴国太子。几年后勾践再次攻打吴国,吴国战败,夫差自杀。勾践的胜利,正是抓准了吴国起火这一时机,从而就势取胜。
趁火打劫这一计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其核心所在是要抓住有利战机。延伸到现代社会的商战之中,一些黑心商家为了盈利,在国家危难之时哄抬物价,火上浇油,甚至曾多次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机。但是反之一想,人们为了利益,乐于纵火劫财,虽然并不道德,却能够帮助用计之人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十六计《敌战计·隔岸观火》-原文与译文、典故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
故意向敌人的某一方向进行佯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利用敌人在这一方面固守的时机,悄悄地迂回到另一方向进行偷袭。这就是《易·益》卦中所说的趁虚而入,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