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尽管有支持汉王朱高煦的声音,但是更多的声音还是支持朱高炽,明朝的政治制度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文官制度,当时的官员还是比较支持朱高炽。
朱高炽的人设就是宅心仁厚,符合儒家标榜的贤明君主的模样,相比之下,朱高煦从小就劣迹斑斑,后来在靖难之役中以武夫的形象示人,更让大臣没有安全感。这些大臣的直接反对,是朱高煦错失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
其次,朱高炽以前就已经是世子,而且是朱元璋给封的,朱棣的皇位来源本来就复杂,再节外生枝就不好了。
朱棣虽然不是很喜欢朱高炽,但是还没有到讨厌的地步,无缘无故的废长立幼,一直都是大忌讳。
最后,朱棣没有立朱高煦为太子,跟朱瞻基也有关系,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是朱棣最喜欢的孙子,从小就带在身边,因此,朱棣在考虑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应该也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朱棣的长子高炽,任燕世子多年,兢兢业业、谨慎细微、没有大的过失。在靖难中虽没上前线无战功,但他坚守北平并保持了军队后勤的供应,功劳不可磨灭。尤其是,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处理政事能力,处世为人受到朝臣的好评,是皇太子的不二人选。
汉王高熙立有战功,能于战场上力挽狂澜,并多次救了自己的命,自己一度看好他。但,和平年代,高熙就是一个半弱智,他自恃战功,骄纵狂妄,崇尚一切以武力说话,目无法纪。除了朱棣自己,谁也管不住他。而且,人缘差到了极点。 如果再改立高熙为太子,无异于把国家交到了残暴的武夫手里。
于是,在观察、权衡了近两年之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最终下定决心:册立嫡长子、原“燕世子”朱高炽为大明皇太子!同时,册封次子、战功累累的朱高熙为汉王,治藩国封在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