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天文观测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开普勒发现行星不是以圆形轨道绕太阳运动,而是沿着椭圆轨道运动。
他还发现行星在轨道上的运动速度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距离太阳的距离而变化。这些发现被称为“开普勒定律”,对当时的天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开普勒是一颗位于太阳系外围的行星观测卫星,它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凌星法"的方法来发现行星。
在凌星法中,开普勒卫星观测目标恒星的亮度变化。当围绕这颗恒星运转的行星横穿其前方时,行星会部分遮挡恒星的光芒,导致恒星的亮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通过观测这种周期性的亮度变化,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可能存在的行星。
开普勒卫星于2009年3月7日发射升空,继续进行了几年的观测和数据收集。它收集到的数据提供了许多关于太阳系外行星的信息,包括它们的大小、轨道、温度等。开普勒卫星的观测结果极大地推动了外部行星研究的发展,并发现了大量的系外行星。
值得注意的是,开普勒卫星在2013年发生故障,不再能够继续进行科学观测,但其收集到的数据仍在继续分析和研究中。目前,许多其他的行星探测任务和设备接替了开普勒卫星的任务,进一步推动着行星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