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龙节,又称龙抬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的由来与古代天象、民间信仰、农业生产等方面密切相关。
古代天象方面,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其中,东方苍龙星象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象征着龙。古人认为,农历二月初二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标志着龙抬头的日子,因此将这一天定为春龙节。
民间信仰方面,春龙节与土地诞密切相关。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深受各地百姓爱戴的神明。农历二月初二,既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土地诞,民间有祭拜土地公的习俗。在南方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春龙节仍沿用祭社习俗,以祭土地神为主。
春龙节的习俗包括炒玉米、剃龙头、开笔写字等。炒玉米寓意金豆开花,纪念义龙为解民间干旱之苦不惜冒犯天条。剃龙头则是二月初二理发,象征辞旧迎新,祈求好运。开笔写字则是让孩子们在这一天启蒙识字,寓意眼明心明。
综上所述,春龙节的由来与古代天象、民间信仰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民间对龙神庇佑、五谷丰收的美好愿景。
农历二月初二又到了,很多人对二月二这天的了解,除了“龙抬头”,恐怕也就是理发了吧?实际上,二月二并不只是“龙抬头”那么简单。
一、二月二龙抬头由来的传说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而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在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安康。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过去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二月二为何叫“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在我国的民间二月二这天又被称为春龙节,这一天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所以在二月二的时候,我国也有很多的风俗,那么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都有哪些呢?
传说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并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绞尽脑汁,直到第二年二月二,一位妇女背着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
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龙王因此得以回归天庭。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