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是一则来源于文人画士笑谈的故事,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故事内容为: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画家文同在画界都有很高的名望。一天,苏轼向文同请教,如何才能画好竹子。文同说:“画竹子以前,先要在心里有竹子的形象,看到竹子在脑海中的位置,然后在下笔时随心所欲,就如一股泉水自然流出来,这样就能画好竹子。”苏轼听后赞叹不已,两人成了好朋友。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有完整的计划和成功的把握。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史记·苏秦列传》。相传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名叫苏秦的政治家,曾经到赵国去游说赵王,希望赵国能够与秦国合作,共同对抗强大的楚国。赵王对于苏秦的提议并不感冒,苏秦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打动赵王。
苏秦在赵王面前画了一只竹子,然后又画了一只鹤。他告诉赵王,如果竹子上面有鹤,那么鹤就可以在上面停留;如果没有,鹤就会飞走。赵王对此表示怀疑,苏秦便接着用画竹子的方法,画出了一只鹤,然后把画竹子和画鹤合二为一,赵王这才相信了苏秦的话。
后来,这种胸有成竹的自信心态被人们称为“胸有成竹”,用以形容人在做事前已经有了详细的计划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