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头烂额"是汉语中的一则成语,源自于东汉时期的史书《汉书·霍光传》。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指头部被烧得焦黑,额头被烧得溃烂,其初始含义是形容某些人尽管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却无人问津,反而那些贡献较小的人却受到了重视。后来,这个成语的含义发生了转变,被用来比喻人们处于非常狼狈和窘迫的境地。
关于这个成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在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刚刚建好了一栋新房子,于是众多的邻居以及亲友纷纷前来祝贺,大家都在赞美这栋新建的房子有多么出色。然而,在所有的客人中,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位客人指出,主人家厨房里的烟囱是笔直向上的,而且紧挨着的是一堆柴火,这样极其容易引发火灾。他劝告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并且将柴火搬离得更远一些(曲突徙薪)。然而,主人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不久之后,这家人家真的发生了火灾。通过这个故事,"焦头烂额"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临灾难时的窘迫和无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