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高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父母经常打骂或争吵会让儿童产生攻击性;家庭教育缺乏,没有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如暴力电影、游戏等等。
此外,儿童的性格类型、身体状况、智力水平、亲友关系等也会影响其攻击性。而性别、年龄、地区等因素并不是决定性的。
家庭和社会应多关注儿童的成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加强环境管理和引导,以预防和降低儿童的攻击性。
取乐性攻击行为:以身体、言语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其他人实施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
2、报复性攻击行为:有的孩子受了别人的气,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从而使得攻击行为更加严重。
3、习惯性攻击行为:频繁的攻击性行为形成了习惯,在情绪低落或者亢奋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形式多样,或说粗话骂人,或随手乱摸等。
4、迁怒性攻击行为:当孩子受到批评时,感到心中愤愤不平,不好向老师和爸妈发泄,只好把怒气发泄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5、模仿性攻击行为:在流行的电视、电影、游戏中,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
6、妒忌性攻击行为:因为妒忌其他小朋友而产生的一种攻击行为,方式以语言为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比较频繁:幼儿期的孩子喜欢和同伴交往,但是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所以表现出为抢玩具或其他物品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2、更多的是依靠身体多,而不是语言。
3、工具性转向了敌意性: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单指向抢夺物品,言语上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人身攻击,比如起外号。
4、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从性别上来看,男孩好冲动,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查表明,男孩子发生的频率要高于女孩。
对于幼儿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家长们要注意了解其行为的目的,尤其是一些不良攻击性行为,家长们要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其实,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不仅与家长,还与周围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一些事物有关,所以家长们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