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芥子园画谱中哪里有十八描(芥子园画谱先从哪学起)

芥子园画谱中哪里有十八描(芥子园画谱先从哪学起)

更新时间:2024-04-11 07:31:59

芥子园画谱中哪里有十八描

十八描

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大尺幅白描必须掌握。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用十分尖毫如曹衣纹,练笔撇捺衣褶,苍老紧穿,古人都为之,最宜以淡墨作白描,颇多情趣。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琴弦描(略粗些);用笔以正锋,腕中无怒降,须一气到底,心手相应,如琴弦然,乱而不断,即书中之一笔书也。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铁线描(又粗些);用正锋下笔宜瘦劲,如以锥划石面,古称为书中之楷,又如画山水之披麻皴,为学者之初步阶级。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淡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混描;此描宜勾勒纯熟,以大笔淡墨挥洒成衣纹,再以浓墨破之,但要有骨有气。

(五)曹衣描:西域画家曹仲达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用尖毫下笔瘦劲,其体重叠,衣褶紧穿如蚯蚓描之秀润。

(六)钉头鼠尾描: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钉头鼠尾描;任伯最常用此描法,用正锋下笔如钉头,扫笔细长而为鼠尾,以一气贯通为妙。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以秃笔藏锋而为钉头,一气到底,疾若奔马。

(八)马蝗描: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用正锋尖毫,顿挫波折而成圭角,如蚂蟥系然。

(九)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

柳叶描(吴道子用之);用尖大笔为之,下笔落笔俱忌钉头怒降,宜心气静定乃笔笔如柳叶之秀。

(十)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橄榄描;以尖大笔为衣褶,下笔顿挫,撇捺如橄榄,落笔须藏锋而忌惹笔鼠尾。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枣核描(尖的大笔);用尖大笔成藏锋而顿挫圆浑如枣核,转折忌成圭角,又称观音描。

(十二)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用尖大之笔,下笔撇捺而转折处细长仿佛芦叶之折。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一般用中锋来表现,压力于线中。适用于人物较紧身的短打衣、裤。竹叶描;以大笔横卧作衣褶,下笔肥短,撇捺如竹叶之状。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唐寅仕女图多用。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用正锋下笔犹宜藏锋,衣纹重叠似水纹,而顿挫疾如摆波。

(十五)减笔描: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减笔(马远、梁楷大写意用之);此描法,衣褶宜减而不觉少,用笔亦要苍劲古秀。

(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宜用大笔紫毫逆锋横卧,顿挫如书篆隶,苍古雄劲,又谓古柴描。

(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蚯蚓描。用正锋惹成藏锋,首尾忌顿挫怒降,用墨宜秀润肥壮而似蚯蚓。

(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其状如云舒卷,转折不滞,连绵不断。

因线条较长,故运气要长而连贯,避免产生断笔,注意线条的特征圆滑流畅。行云流水描;以正锋雄毫下笔首尾一气,衣纹翻折而如云章,穿插而似水纹,疏而不散,密而不乱,风生笔底,故用之以画佛像最为合宜。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