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刘蓉的《习惯说》
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我都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向四周看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很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适应。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习惯说》一文,写于清代,作者刘蓉。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乡人。他精通古文,著有《养晦堂文诗集》14卷及《思辨录疑义》等作品。
本文选自《养晦堂文诗集》。"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文章短小精悍,主要用来说明某种观点、某一事物的理论,或是通过某个现象来说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