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是会意字。甲骨文上为日,下为地平面。金文像太阳刚跃出海面,正与水相连。小篆下部变成了地平线。隶变后楷书写作“旦”。
《说文·旦部》:“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凡旦之属皆从旦。”(旦,天明。由“日”出现在“一”之上会意。一,表示地。大凡旦的部属都从旦。)
“旦”的本义为日出天亮。如《孟子·离娄下》:“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引申指早晨。如《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又引申指一天。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不是,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同本义〖dawn;daybreak〗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郑风·女曰鸡鸣》
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世说新语·贤媛》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旦而战,见星未已。——《左传·成公十六年》
号呼达旦。——清·方苞《狱中杂记》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旦日(天亮时);旦明(天亮时)
早晨〖morning〗
旦夕得甘毳以养亲。——《史记·刺客列传》
又如:旦夕之危(比喻非常迫促的危险);旦气(清晨的空气);旦晚(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