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白鹭外形相关的具体资料信息(白鹭的各种详细的外形特征)

白鹭外形相关的具体资料信息(白鹭的各种详细的外形特征)

更新时间:2024-04-10 15:07:25

白鹭外形相关的具体资料信息

白鹭

鹭科白鹭属鸟类

成鸟

白鹭是一种中型涉禽,成熟个体的体重330~540克,体长为520~680毫米,[2]嘴峰长72~91毫米,翅长245~290毫米,尾长78~103毫米,跗蹠89~106毫米。其通体白色,虹膜黄色,[3]眼先裸出部分繁殖期为粉红色,非繁殖期为黄绿色。[4]嘴较长,[5]呈黑色,但冬季下嘴变黄。

颈较长,繁殖期前颈下部有长的矛状饰羽,向下披至前胸;枕部有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头后的两条辫子;肩和背部着生羽枝分散的长形蓑羽,一直向后伸展至尾端;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羽枝纤细分散。

繁殖期的白鹭

非繁殖期全身依然为乳白色,但头部冠羽,肩、背和前颈的蓑羽或矛状饰羽均消失,仅个别前颈矛状饰羽还残留少许。[3][5]脚较长,胫和跗蹠黑绿色,趾黄绿色,爪黑色。[3]

非繁殖期的白鹭

幼鸟

白鹭幼鸟的下嘴角为黄色,没有枕后飘羽、背部蓑羽及胸前矛羽。[5]

白鹭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例如非洲、欧亚中南部、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均有分布。[2]

白鹭共有2个亚种:[3][15]

中文名[3]

学名[15]

命名人及年代[15]

分布地[3][10]

指名亚种

Egretta garzetta garzetta

Linnaeus,1766

欧洲、非洲,亚洲除东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大洋洲亚种

Egretta garzetta nigripes

Temminck,1840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一直到澳大利亚等东南亚和大洋洲国家

中国分布

在中国,白鹭普遍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北也有部分分布,在长江以北繁殖的种群会迁徙到长江以南越冬,南方的种群则为留鸟。[2]

栖息环境

小白鹭的栖息地差异很大,包括湖泊、河流、池塘、沼泽和洪水泛滥的土地,其较喜欢开阔的地方。在海岸生活的种群常栖息在红树林、沼泽、泥滩、沙滩等地。在意大利生活的种群也常栖息在稻田里,而对于非洲生活的种群来说,沿海地区和红树林地区是较常见的栖息地,[6]在中国生活的种群常栖息于盆地的田坝区或山坡的农耕区。[15]其栖息地海拔高度的上限为2000米。[10]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鹭主要以鱼类、泥鳅、蛙类、昆虫及其幼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会少量采食植物性食物。[3][5] 白鹭在觅食地通常为距离栖息地数里至数十里的岸边浅水处或草地上,[3]觅食时间多为早晨和下午。[15]

白鹭觅食时常扬起翅膀或拖着脚奔跑,以惊动小鱼,其可以较好地利用人类把面包扔进水里的机会引来鱼群。[6]有时也会在一定的地方等待伏击猎物或者跟随牛群活动,偶尔也会落到牛背上,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虫。[3][6]

白鹭觅食

白鹭争食

白鹭捕食

社群行为

白鹭在白天常集成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每日清晨白鹭会成群由栖息地飞往觅食地,傍晚又结群飞至栖息地休息,待结成集成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后再一起进入树林和竹林中。[3]

白鹭群

节律行为

在日节律方面,白鹭通常在白天觅食,晚上休息。[3]

在季节节律方面,分布在世界上偏北方地区的白鹭会迁徙到非洲和南亚越冬,部分南方地区分布的种群则为留鸟。[6]

行动方式

白鹭长时间呆立不动时,常用一脚站在水中,另一只脚缩到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飞行会把头回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超尾后,两翅缓慢地鼓动飞翔。[3]

白鹭站立

生长繁殖

白鹭的繁殖期在每年的3~7月,通常在进入繁殖前1个月组合成对。[3]白鹭常集群营巢,[3]同一鸟巢可于一年或多年内重复使用。[16]通常由两亲鸟选择合适的营巢地点,选巢址的过程会持续3~5天。[16]

白鹭下的卵

白鹭的窝

白鹭幼鸟长大

巢址一般选在通常为乔木或灌木的主干或侧枝上。营巢时间可持续4~6天,[16]雌雄鸟共同营巢,雄鸟负责外出寻找和衔运巢材,雌鸟留在巢边等待巢材运回后筑巢,有时也会就近强占同一树上的喜鹊(Pica pica)巢。巢体结构简单,呈浅盘状,由枯树枝、草叶等构成,也有部分白鹭会在芦苇(Phragmites)丛中和灌木上营巢。[3]

白鹭的窝卵数为3~6枚,通常间隔1天或2天产1枚卵。卵为椭圆形,也有呈长椭圆形和橄榄形的,颜色为灰蓝色或蓝绿色。虽然雌雄亲鸟轮流孵卵,但还是雌鸟孵卵时间较长,[3]孵化期为21~25天。[5]

雏鸟晚成性,[17]雌雄亲鸟共同育雏。[5]雏鸟出飞后,亲鸟便会弃巢。[18]

白鹭育雏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5年,白鹭的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66万~315万只。虽然有的种群数量稳定,有的未知,但总体种群数量呈增加的趋势。[10]

1940年到2000年新西兰大白鹭的种群数量变化

致危因素

导致白鹭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如下:第一,由于农业排水管理不当(如水稻种植和捕鱼)以及农业和工业活动的污染,导致湿地退化和损失。第二,白鹭容易感染禽流感,因此会受到病毒爆发的威胁。第三,人类的捕猎,有的猎人狩猎白鹭后拔下其羽毛进行贸易。[10]

保护级别

2000年,白鹭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9]

2016年,白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10]

保护措施

白鹭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附件一和《伯尔尼公约》附件二。[10]

主要价值

白鹭的肉可以入药,始载于汪颖的《食物本草》,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主治脾虚羸瘦、食欲不振、大便泄泻、脱肛、崩漏;[7]其体态优美,有较高观赏价值;常捕食害虫,有益于农业;繁殖期的蓑羽及矛状羽可作装饰羽。[5]但白鹭在中国是“三有动物”,禁止滥补。

白鹭还可以作为水生环境的可靠生物指示种,具有生态价值。[8]

种间关系

鹭科鸟类常混群生活。[19]筑巢时,体型较小的种利用巢高的范围便会缩小,例如有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营巢的树上,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和白鹭的巢就低,若树上无夜鹭,二者便会占据树的最高处。牛背鹭(Bubulcus ibis)与白鹭的巢间距最近只有25厘米,而黄嘴白鹭和白鹭在栖息地选择、食性等方面都较为相似,故种间竞争强烈,排斥力大,巢间距也较大。[20]

白鹭用树枝筑巢

白鹭的天敌有花面狸(Paguma larv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黄鼬(Mustela sibirica)等,主要危害其幼鸟。[18]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