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12岁的儿童的心理特点 应该怎么样发展(11-12岁孩子心理特点和解决方法)

12岁的儿童的心理特点 应该怎么样发展(11-12岁孩子心理特点和解决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06 08:01:37

12岁的儿童的心理特点 应该怎么样发展

一、10-12岁儿童共性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胆子更大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四年级开始学生是最难管的阶段,但是至于为什么难管则说不清楚原因。其实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恰就是这个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在发挥作用。

自我意识增强表面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随风而动。

就如在课堂上凡是爱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其同桌或周围的同学极易被影响和带动,这种架秧子起哄现象,不仅让个别带头起哄的儿童自我感觉很良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意破坏规则或违反纪律。

而老师又拿他们没有办法。他们一旦自我意识发展方向有偏差,很快就会成为问题学生或问题儿童。

2、自控和自律意识开始两极分化

在学与玩两者之间,凡是家庭教育搞的好的,再看十岁儿童常表现为有相对较好的自控和自律意识。

凡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且又用错误的观念、手段和方法在育儿的,常会让孩子在学与玩儿的选择方面,更倾向于想玩儿而不想学。

在家里时候,这个时候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旦父母缺乏威信,管教手段单一,家长会发现管教越来越不容易,甚至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秩序。因此而发生的亲子矛盾冲突反而呈上升趋势。

3、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现象加剧

10-12岁儿童在行为方面开始有我行我素的苗头,只要不感兴趣的事,哪怕是在家里写作业或在课堂上听课,都会心不在焉。这些行为表现则直观地体现了注意力开始下降,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令可听可不听,既而表现出秩序感下降。

由于秩序感下降而导致学业水平出现下滑现象非常明显,他们大多并不是真的不关心自己的成绩下滑,但因为缺乏秩序感,有心无力起来。有时家长尽管也督促,但是却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学习效率,因为这些是隐性的。

秩序感一般分为行为秩序和内心秩序两种,如果孩子对时间意识与时间管理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磨蹭和拖拉现象。

而家长或老师的督促一旦引发其反感,又会涉及到孩子内心秩序的混乱。即本该在正常做事或学习的时候,他们心里却想着其他的事,注意力无法专注下来。

4、自尊心更强,但是呈现脆弱和敏感

每个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这并不难理解,哪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赞美,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个年龄段孩子却往往因为行为自控能力下降而常做一些错事,从而招至批评。这使他们的自尊心变得敏感起来。

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家长可以看到孩子常有理,撒谎现象也会增多,甚至有时撒谎的话张嘴就来。因此,就对家长提出了考验,如果你把维护孩子的自尊放在首位,对于孩子做错事后的教育和引导就要格外谨慎。

家长这时不能像以往那样直奔主题,而应收集证据,或择机进行委婉的暗示,或者在孩子几次犯错后集中进行教育,那样才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错。

5、认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还不全面

这个时期孩子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孩子从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从各种信息渠道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正是因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使他们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认知和分辨力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还相对较片面。针对有的事情上面,他们容易陷入僵局,或者转牛角尖。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能够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分析,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劝告或建议,而后去做该做的事。

当然,这就给家长制造了困难,因为很多家长往往缺乏耐心,在引导孩子时极易忽视尊重与理解,仍然用以往那种强迫式命令方式去要求孩子做事,结果常常招致顶撞或拒绝。

二、10-12岁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之策

1、构建良好的家风,用生活节奏来固化孩子的行为和内心秩序

尽管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自控和自律意识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只要从家里有明确的家庭生活节奏,结合家庭生活作息时间表。

家长率先垂范做好榜样,你就能带动并深刻地影响孩子。只要孩子生活有节奏,情绪表现就相对稳定,这对固化孩子的内心秩序有非常大的帮助 。

家风的构建,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也很少思考,这就使家庭生活秩序呈现散乱现象。家风需要良好的道德做为约束机制,传统的家庭伦理必须要有所选择。

如夫妻恩爱,互相尊重,长幼有序,家庭民主与集中,家庭责任有分工,有监督与落实,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来议事等。

2、重视自尊心和上进心的培育,使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

很多家长在孩子这个年龄段发现问题多,关注优点少。这种做法非常可怕,因为长期以来你过度关注孩子的缺点,并且时不时去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这会让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行为。

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经常生活在批评与责备的环境中,会使孩子内心感觉特别压抑,当压抑到极限时会突然暴发,这便是极端情绪的由来。

聪明的家长心里会有一本帐,记录的是孩子的进步与变化,并且随时能列举出事例来证明。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常会把孩子表现好的事娓娓道来,让孩子听在耳里,喜在心里。

并且他们还在对父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往往持敬佩感,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往往爱议论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

3、家长要重视孩子是非观的构建

尽管孩子的认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是往往极易受周围世界的影响,即随大流现象。他们会常对家长讲,别人都这么做,我凭什么不行?

一句话往往就会让家长无法回答。对啊,孩子说错了吗?要说错是错了,但是就行为的一致性而言,又没有错。

聪明的家长面对孩子在认知分辨方面有偏差时,应及时从好孩子标准内容来加以分析,请注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事,绝不能空口说教,否则孩子是听不进也不会服气的。

同时,好孩子标准是主流行为的参考,只要家长以此为依据,结合孩子随大流现象,把其中的对与错加以分析,让孩子来做出判断,你会发现原来孩子很容易能加以分辨。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是非观的构建难度恰出在家长身上。因为家长四观不正(生活观、价值观、婚姻观和育儿观),连自己都搞不清楚对与错,其身不正,又何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呢。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你必须要独立于世俗之外去看待孩子的是非观培养,绝不能自己做的是一套,教育起孩子来是另一套。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比如:他们已经开始对父母关系非常敏感,只要看到父母经常有矛盾和分歧,每一次吵架现象都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内心不安。

如果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会用破坏性的行为发泄内心的不满,让他们的成长脱离良性轨道。

家长要学会针对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有诀窍的去表现,做好了要表扬,做不对的要及时的纠正,同时学会尊重他们的小小自尊心,学会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像个“法官”一样,用规则去束缚他们的成长。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