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万历棺椁传说

万历棺椁传说

更新时间:2023-10-01 14:18:38

万历棺椁传说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在明十三陵中排名第十,但其规模很大,几乎与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相差无几,仅次于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占地面积多达18万平方米。定陵之中葬有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朱翊钧及孝端皇后、孝靖皇后。

上世纪50年代,经中央批准,以郭沫若为首的一批考古学家对其进行发掘。在考古过程中,人们仅仅是在玄堂旁的两侧耳室就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而当人们进入玄堂打开明神宗的棺椁后,发现万历皇帝龙体的摆放姿势非常奇怪——其遗体仰面朝天,右手扶着面颊,为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事实上,当这一消息披露后,众多考古学家纷纷被其古怪葬式震撼。时至今日,人们也对其神秘葬式不得其解,这也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据当时的考古资料所载,定陵地宫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宽敞的殿堂所连接组成,这些殿堂全部为石质构造。后殿(玄堂)的正面棺床上停放着三口金丝楠木棺椁,置于正中的棺椁最大,乃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安身之处,而另两口自然是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的棺椁了。

打开正中间的棺椁后,人们发现万历皇帝遗体肌肉早已腐烂,仅剩骨架,被放置于一条锦被之上,锦被两边上折,严严实实地盖住了他。万历皇帝呈头西脚东仰卧之姿,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左臂下垂,略向内弯。一只手放在头右侧,另一只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姿势实在是古怪至极。

按照历史学家的推测,由于古代皇陵选址、地面布局及地下玄宫布置都与天象有关,那么皇帝葬式肯定也要符合天象。由于传说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在人间对应的就是统领万物的帝王,所以皇位又为“天位”,皇帝又称天子。因此,古人常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北斗七星”又是极星,恰好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的紫微垣。在这种思想观念下,皇帝驾崩乃是“升天”,他们要重回北斗七星上居住,所以万历遗体呈现北斗七星之姿也不足为怪了。

再加上位于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其地面建筑走向呈北斗七星布局,而已发掘的明定陵地宫布局也为北斗七星状,均是源于天象而建,也算是侧面印证了专家的推断。古时,人们“事死如事生”,其死后陵墓也要反映着生前所居的某些形式和特点,好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息。

除此之外,古代皇陵的前后左右一般要有山,以象征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而这些山又象征着天上的星座,皇陵则位于星座之间,从这一角度来看,皇帝呈现“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无疑是最能够“聚气”,保佑王朝千秋万代。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普遍对神秘的星体充满敬畏,他们看来北斗七星具有避邪功效,常把北斗七星刻于避邪剑上,其奥秘就在于北斗七星的形状恰为一个巨大的聚气的s形,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无独有偶,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墓主人东西两侧和脚下也分别塑龙、虎和北斗天象图,表示此意。

由于年代原因及技术水平有限,定陵发掘后文物损毁严重,因此国家从此禁止帝王陵墓的发掘,所以万历皇帝定陵也就成了唯一被挖开的明代皇陵。一些专家通过对定陵的研究,甚至大胆推测明代所有帝王均采用这一独特葬式,但由于无法发掘其他皇陵,这一猜想或许永远也无法印证。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