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沂盛能游乐园
2.临沂动植物园
3.王羲之故居
4.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5.临沂博物馆
6.沂蒙湖(橡胶坝)
7.沂水地下萤光湖
8.莒南天佛风景名胜区
9.115师师部旧址(省政府诞生地)
10.孟良崮战役遗址景区
11.蒙山平邑龟蒙景区
12.莒南马鬐山景区
13.费县石林梨乡旅游区
14.蒙山国家森林公园
15.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16.诸葛亮文化旅游区
17.沂水天然地下画廊
18.指动石旅游区
19.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馆
20.临沂中华园艺旅游区
21.临沂茶山园艺旅游区
22.玫瑰湖汽车公园
23.宝泉寺公园
24.北寨汉墓博物馆
25.郯城新村万亩银杏园
26.灵泉寺旅游风景区
27.韩书凡艺术馆
28.
29.
30.知春湖度假村
31.
32.沂南汉墓博物馆
33.战工会纪念馆
34.蒙山彩蒙景区
35.山东省郯城县东马乐园
36.齐魏马陵战址公园
37.沂蒙山根据地红色旅游区
38.沂水县博物馆
39.费县蒙山天蒙风景区
40.诞生地
41.九间棚生态农业旅游区
42.曾子山
43.五龙湖景区
44.栗王景区
45.卧龙源景区(诸葛亮公园)
46.厉家寨展览馆
八卦连环洞 龟蒙景区 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
齐鲁奇石公园 郯城新村银杏园 郯城新村银杏园 卧佛寺公园
新村古梅园 颜真卿故里 沂水雪山旅游区 中华园艺旅游区
苍山自然保护区 汉代功曹阙 孟良崮旅游区 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石林旅游区 王羲之故居 卧龙山佛祖洞 杏山溶洞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诸葛亮故居纪念馆 茶山旅游区
栗王景区 蒙山国家森林公园 齐长城遗址 塔山森林公园
文峰塔 仙人洞 荀子墓 沂水四门洞
云蒙湖水上游乐区
这些都是景区。 1 蒙山旅游区 2 沂水地下大峡谷旅游区 3 沂水天然地下画廊旅游区 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乡留虎峪 4 沂水雪山彩虹谷旅游区 5 罗庄盛能游乐园旅游区 6 莒南天佛旅游区 7 临沂王羲之故居 8 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9 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 10 费县指动石旅游区 11 蒙阴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 临沂蒙阴县垛庄镇孟良崮旅游区 12 莒南八路军115司令部旧址 13 沂水地下萤光湖旅游区 14 临沂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 15 诸葛亮文化旅游区 16 临沂动植物园旅游区 17 兰山茶山旅游区 18 郯城新村银杏园旅游区 19 莒南马鬐山旅游区 20 河东知春湖旅游区 21 费县石林梨乡旅游区22 费县韩书凡奇石艺术馆 临沂市费县城北韩书凡艺术馆 23 沂水灵泉寺旅游区 24 罗庄宝泉寺旅游区 25 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 26 玫瑰湖汽车公园 27 中国临沂商城 浩浩沂蒙,绵延八百余里,中部有蒙山胜景,层峦叠翠,景色秀美,古来为道家养生之地;东部有沂水拖蓝的沂河,两岸土地肥沃,稻麦飘香,渔歌唱晚。数千年来,勤劳纯朴的沂蒙人民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并受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烹饪思想的影响,继承儒家的文化体系,创造了灿烂广博的饮食文化。 古老的沂蒙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饮食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一展才华,吟诗作赋。在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之后,李白、杜甫携手翩然而来,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镇的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历史上,诸葛亮、王羲之等名人都出生在这里,他们为沂蒙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产的丰富、食俗的久远、使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食品,如:糁、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等都是沂蒙独有的地方小吃;能登大雅之堂的沂蒙菜有:光棍鸡、蒜泥鱼、烩肉丝鱿鱼、蒙山全蝎、莒南炉肉等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特色菜;档次较高的饭店流行的新潮菜有:果味银杏、灯笼虾片、龙珠鲍翅、清汤乌穗、桃源焖鱼头、甲鱼丸子等已成沂蒙美食的新族。沂蒙名厨在全省及全国各类烹饪大赛中制作的氽芙蓉黄管、氽西施舌、龙舟鲍翅、雪蛤银杏等分别获得金、银、铜奖。这些获奖菜无疑都成为沂蒙珍馔风味中的“阳春白雪”。 当前,沂蒙烹饪老字号的饭店多保持特色传统,如临沂老酒店、沂州老菜馆、琅琊大酒店等。后来大批新建的饭店起点较高、菜式新颖。如陶然居大酒店、荣华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整体上是北方气息浓厚,近年来受川、粤菜系的影响,出现了多菜系共存的局面。近年来,沂蒙厨师对过去史书记载的古老菜系、烹饪方法,进行了挖掘整理,恢复了一些历史名吃;同时,注意外学内创、刻意求新,结合地方风味,创造了一些新式菜 为古老而又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沂蒙菜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兰陵老字号的兰陵酒外,还有沂蒙老曲、银麦啤酒、金银花茶等颇具特色的美食,为沂蒙山区悠久的饮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独特的沂蒙饮食文化,是辛勤的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实践的结果。但上千年的饮食文化、技艺,其史料多数散乱不全,传统技艺颇多失传,将其搜集整理,并系统归纳绝非易事,该书编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沂蒙美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由于受时间、资料、水平限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本书编者志在弘扬沂蒙传统饮食文化,使之不断得到继承和完善,这无疑是为沂蒙饮食业的繁荣做出了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