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蒙古族特有乐器(蒙古族特有的乐器)

蒙古族特有乐器(蒙古族特有的乐器)

更新时间:2024-03-12 08:25:32

蒙古族特有乐器

蒙古族特有的乐器有:四胡、雅托克、胡笳、马头琴、火不思等。

1.蒙古族四胡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等。

2.胡笳,流传于蒙古族民间,深受普通牧民的喜爱。胡笳为管身木制,管长58.5厘米、管径1.8厘米,下部开有三个圆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设簧片。胡笳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管,两手食指、中指分别按放三个音孔。上端管口贴近下唇,吹气发音。可发出十二度的五声音阶。多运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与管音结合同时发出声音,或用喉音引出管音。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圆润、深沉。

蒙古特有的乐器有火不思、胡笳、雅托克、蒙古角、马头琴、四胡、蒙古琵琶、胡琴、托布秀尔、蒙古大鼓。

火不思

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火不思发音清晰、明亮,音响圆润、淳厚,音色柔和、优美,富有辽阔草原之情调。可用于弹唱、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胡笳

胡笳是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胡笳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乐队伴奏,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的胡笳,它是将芦苇叶卷成双簧片形状或圆椎管形状,首端压扁为簧片,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为管、管身无孔的哀笳,管身比胡笳较短。

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蒙古角

唇簧气鸣乐器。一种木质长形号角,因流行蒙古族,故称蒙古角。亦称“蒙古号”。由上下两节构成,喇叭囗用铜制,角身绘龙。分为“雌角”和“雄角”,雄角内径略大而声浊;雌角内径略小而声清,雄角与雌角长短基本相同,两者有粗犷和柔和的差异。

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四胡

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

蒙古琵琶

蒙古琵琶又称好必斯蒙古族弦鸣乐器。音箱呈瓢形,薄木板盖面,板面左右各开一月牙形音窗,边沿绘民族图案,下部两侧绘云卷图案,头部较长并向后弯,左右各设弦轴两个常用以独奏或歌舞伴奏。

胡琴

胡琴是蒙古族的弓拉弦鸣乐器,其制作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的风味。

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是蒙古族特有的弦鸣类拨弹乐器,通常用胡杨树、樟木、榆树、桑木、松树挖槽而成,底面有4个圆形共鸣孔,琴杆上细下粗,杆首有2个或3个琴轮分置两侧,杆身和琴身可以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的图案,造型美观、音色优美浑厚。

蒙古大鼓

蒙古大鼓,鼓框由硬木板条制成,两面蒙以羊皮,演奏时击鼓心、鼓边或鼓框,可以获得不同的音响效果,发音柔和响亮。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