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拉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闷热感会逐渐褪去,早晚添了一份秋天的凉意。
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太阳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白露,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这是“白露”名由之一。
白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起源于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白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形成了一套节令观念,用来指导农田管理和农时安排。
在古代中国,农耕是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农事活动对于农田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时机非常重要。白露作为秋季的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凉爽,露水增多,农田作物开始受到露水浸润,特别是对于稻谷等作物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生长时期。
白露这个节气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于秋季露水的观察和认识。白露一词中的“白”指的是清晨露水洒在草叶上时的晶莹剔透,形成如白雾般的现象;而“露”则指的是秋季天气凉爽,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露珠。因此,白露意味着秋季天气凉爽,出现了大量的露水,有助于作物的生长。
古代的农民们通过观察白露节气的到来,来判断农田作物的生长状态,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如采摘作物、耕种田地等。而今天,白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仍然在民间传承和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被视为农田管理和农时安排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