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句话怎么理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怎么理解)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句话怎么理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怎么理解)

更新时间:2024-03-13 23:02:27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意思是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出自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

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