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小学语文十二种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小学语文十二种修辞手法详解)

更新时间:2024-04-13 05:31:17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对比、反复、引用、借代。下面就依次举例说明:

1,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其作用是将表达的内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举例:

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剥豆》)

这里将儿子的清澈笑容比喻成山泉,体现出儿子性格上的清纯、爽朗和勇敢,表现出儿子勇于正视成功和失败,勇于面对生活,不虚荣的性格。

2,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活泼、生动、形象。举例: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梳掉了。(《你一定会听见的》)

这一段话将蒲公英拟人化,使蒲公英具备了人的动作——梳头,生动地描写了蒲公英被风吹动时的情景。

3,夸张。是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其作用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举例: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一句话中“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出当时情势的紧张和危险的气氛。

4,排比。就是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

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举例: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一条狗来,那么变着。(摘自五年级课本萧红《呼兰河传》选读)

这段话通过排比的引导词“是不是”组成了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幼年生活、对祖父的怀念之情。

5,对偶。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

其作用是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举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对偶修辞在古代诗词中非常常见,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也逐渐较多地使用着。

6,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其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举例:

我心头微微一阵,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奥,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灯光》)

这里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给出答案,这就是设问的修辞,引起读者的注意,也开启了下文。

7,反问。就是反过来问提问的人。其特点是只问不答,答在其中。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引发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强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举例:

看来我的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不然,就只能展出为缝成的衣服了。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这里的“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这个问题就是反问,作者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回答,但是不需要答案读者已经明了作者的意思了。

8,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其作用是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举例:

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白公鹅》

这句话中“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就是反语,是从“它”的角度来做出的自以为是的错误判断,具有讽刺效果。

9,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其作用是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这句话突出了有的人活着如行尸走肉,而有的人却死得其所、重如泰山。

10,反复。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其作用是强调某个意思或情感。举例: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

这里通过重复“不可估量的损失”强调了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痛惜和遗憾。

11,引用。就是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名言等),提高表达效果。

其作用是使证据充分,加强说服力,语言凝练,富启发性。举例: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中引用了“山高月骁”“三潭印月”这两个词语,是为了论证前面的“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12,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明事物,用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来称呼它。

其作用是引人联想,使形象更突出,特点更鲜明。举例: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演讲》)

这一句话中后面的“李公朴”就是借代,用李公朴借代具有李公朴精神的千千万万的人民。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