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
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整首乐曲由两部分构成,包括10个段落及尾声。
前6段为第一部分,采用循环体形式,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其中泛音主题循环3次出现,使曲调清新活泼,从而突显出梅花做人的气质与节节向上的高尚品质。
第二部分(7—10段),与前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旋律跌宕起伏、急促的节奏以及音调和节拍上的不稳定都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的坚毅画面。第二部分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刚柔并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千姿百态的优美形象。
琴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用古琴,古筝,箫,曲笛都可以演奏。《梅花三弄》最早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现在有很多乐器都可以对其进行改编,例如钢琴。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记载,《梅花三弄》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
《梅花三弄》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十小段。其中前六段是第一大部分,剩下的四段是第二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采用循环体形式,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而第二大部分与前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旋律跌宕起伏、急促的节奏,节拍上的不稳定,都表现了梅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的坚毅画面。
第二部分的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刚柔并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仿佛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千姿百态的优美形象。
钢琴曲
《梅花三弄》典故出处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之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