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更新时间:2024-03-23 22:24:37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所谓“圣者”,是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是有着心怀天下,心系百姓的宽阔胸怀的。杜甫早年就以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为行为准则,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抱负。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因为他诗歌有着的这样的内容。

杜甫对政治极为关注,为国家的命运而忧虑,是杜甫关注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他以时事入诗,正是念念不忘祖国的反映。为国家的治理,他愿意做出牺牲,诗中写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在杜诗中,写诗人自己一生遭逢的诗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诗,大都不是单纯表现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和国家命运连在一起。在仕途失意时,他既感喟“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又表示“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在身陷长安之际,他有感于安史之乱使他不能与家人团聚,写下了《月夜》《春望》等怀念妻小的诗,而最顾念的是“国破山河在”(《春望》);在探亲过程中,他感受最深的不止是个人和家庭的境遇,从而写出了忧国忧民的著名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在捷报传来之日,他因内乱的平定而百感交集,始则“初闻涕泪满衣裳”,继而“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视国家的安定为个人和家庭的头等喜事。无论遇到什么挫折、经受什么苦难,杜甫“多生忧国伤时之虑,而少消极避世之念”,“以极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忧国忧民是连在一起的。杜甫的诗中,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抒写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常常由己及人,由自己的贫困而想到人民的疾苦写下了“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之类的诗句。他还能宁苦身以利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这样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不仅对遭受苦难的人民而且还揭示了人民遭受苦难的原因:战乱给人民带来了苦难。这在合称“三吏”“三别”的一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无家别》,借一个阵败归乡而又再次被征的老兵之口,再现了战乱中的田园荒芜、人烟绝灭的农村图景,反映了人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杜甫将忧国忧民之情灌于笔端,因此被称为“诗圣”。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