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氏加速度是由科里奥利(G.G. Coriolis)于1835年首先提出的。科氏加速度是动基的转动与动点相对运动相互耦合引起的加速度。科氏加速度的方向垂直于角速度矢量和相对速度矢量。哥氏加速度是由于质点不仅作圆周运动,而且也做径向运动或周向运动所产生的。
当牵连运动为匀角速度定轴运动时,科氏加速度的大小为:
ak=2ωu sinθ
式中 u —质点相对于转鼓的径向速度或周向速度, ω—牵连角速度大小,θ—牵连角速度与相对速度的夹角。在平面运动中,ω的矢量垂直于纸面,故sinθ=1,可简化为 判断一个动点是否存在科氏加速度:1、科氏加速度是由于动系旋转运动造成的,如果动系旋转角速度为0,则不存在科氏加速度;2、或者动点的相对速度为0,则也不存在科氏加速度。
即ak=2×ω×v; 上述为矢量叉乘,有方向。科氏加速度方向由右手螺旋法则决定。
一般情况下,对物体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引力,科氏力作用甚微。但高速运动或者长期作用情况下就必须考虑科氏力的影响。比如季风的形成,北半球为的河流为何总冲刷右岸等都是因科氏力引起的。在北半球,沿经线向北流动的江河的右岸易被冲刷,就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科氏惯性力作用的结果。